在当今,一个人如果说不知道爱因斯坦这个名字,那恐怕很可能会被认为是没有基本的常识。在所有的科学家当中,爱因斯坦恐怕在社会上是知名度最高的了,甚至于成了科学,或者说科学家的一个象征。
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知名度,以及成为科学的象征,甚至连广告上,都经常会借用其形象。我们无法设想,如果爱因斯坦在世,他会对许许多多滥用其形象的广告有多么深恶痛绝;但我们可以想像,即使他在世,恐怕对如此之多对他形象的商业化滥用也会相当的无能为力。这也是名人的不幸。
除了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之外,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就很可讨论了。毕竟,无论是从任何途径,包括广告上带有形象歪曲的途径,人们知道他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看上去充满智慧的样子。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人们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著名科学家,甚至于连北京街头某处的过街天桥上,都挂着他那著名的质能公式(在桥下往来的人群中有多少人能知道那个公式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就很难说了)。但是,关于爱因斯坦,对普通公众而言,还知道些什么呢?
要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恐怕得有专门的调查,才能靠数据说事。但名人就是名人,虽然科学家名人在今天远远比不了歌星、影星、笑星、丑星那么火爆,可是作为排在科学家名人榜上的一号男主角,爱因斯坦还是有他的市场吸引力,所以,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国际上看,在科学家的传记中,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恐怕是种类最多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看看这本取名为《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就很有些可讨论的话题了。既然以往已经有了那么多种爱因斯坦的传记出版,为什么这一本传记一定要将“真实”这一修饰语突出强调地放在书名中呢?难道说以往的传记中的爱因斯坦都是不真实的?
看来,这里的“真实”,将会引来不少争议。一方面,尽管我们不排除在名人的诱惑和利益的驱动下,会有不少人粗制滥造地搞出许多不仅不真实,甚至在很多内容上有着严重错误的爱因斯坦传记,可是,毕竟也还是有相当多严肃地写出来、出版出来的优秀的爱因斯坦传记呀!我们能够轻易地说它们“不真实”吗?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在传记的写作中,如同其他类型历史著作的写作一样,都只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在特定的认识水平上、从特定的侧面来反映这位科学家伟人。因而,也很难说那些优秀的爱因斯坦传记中哪一种更“真实”。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意义上来理解这本新的爱因斯坦画传书名中的“真实”二字呢?
一种可能的理解,就在于它是“画传”,而且是一本非常特殊的画传。近些年来,在国内的图书出版中,图文书一直是对读者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品种。就像爱因斯坦这样既在公众中有极高的知名度,又因其身份和理论而有着某种陌生感的科学家,如果能够用照片为主要形式来再现其生平和贡献,自然是有效的普及手段。但要做到这一点,通常会面临着两种困难。其一,虽然在已有的各类有关爱因斯坦的著作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经典”的照片,但要再搜集到数量更加丰富、质量更高、具有特色而且足以支撑起一部传记的“新”的有关爱因斯坦的图片,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二,即使能够找到这样的照片,是否能够获得在出版物中合法使用它们的权利,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其三,即使解决了前述两个问题,毕竟一部哪怕是以图片为主的图文性传记,编写者是否拥有理想的科学史知识,是否对爱因斯坦有过深入研究,也仍是这样的传记是否可信、是否可读的重要前提条件。
幸运的是,《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这本图文传记,恰恰是在充分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情况下编写出来的。2005年的“世界物理年”因与德国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合作在中国两次举办爱因斯坦图片展,奠定了此书图片资料的基础。而主编者长期以来也一直在从事对爱因斯坦的研究和科学文化研究。这样的机缘,构成了此书成功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对爱因斯坦的形象认识的意义上,在通过珍贵的照片来认识爱因斯坦的意义上,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本传记真实地把爱因斯坦放到了读者面前。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读图令人愉快,但此书的文字部分也很出色。读者如果能够结合图片欣赏,再通过文字部分的领会来阅读,将会有更大的收获,将会接触到另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