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法制早报》的一篇报道透露,大量排队等待发表的论文,使学术核心期刊成为一种稀有资源,为发表文章而交纳“版面费”成了公开的秘密。以一篇4000字左右的论文为例,普通学报所收的“版面费”一般是320元~700元,普通中文核心期刊上升至800元~1200元。
花钱买版面,涉及两个利益主体:论文作者,他们由此换取学位和职称以对付考评体系;期刊,它们坐拥以公信力为基础的发布平台,靠出租版面资源换取金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各得其所,与谁相干?
去年一个页码收1000元版面费,今年提高到1500元,但还是有很多论文积压几个月都刊发不出来。——供需两旺,对提价的原因,一位期刊副主编解释为“是由市场决定的”:“一本杂志如果每期只能刊发50篇论文,却有1000篇等着刊发,当然要提高价格。”
期刊在学术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布学术新见以实现沟通交流只是其基本功能。而在社会公众那里,期刊的地位远远超出这种功能,超出这位主编对于版面安排的“市场决定论”。因为期刊是公信力的代名词,能够在上面发表文章,代表一种认可、一种水准。而如今,期刊版面被当成摇钱树,公信力成了被任意宰割的羔羊。
——但且慢,相对于都市类、娱乐类媒体或出版单位的红火,学术期刊难道就注定要惨淡经营吗?
这个追问下,公认的现成出路有两条:一是公益化,二是市场化。前者立足于向社会提供非营利性的公*品,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后者则立足于遵循市场原则,在不违背有关行业和职业道德准则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两条出路各有利弊,媒体完全可以量体裁衣、轻装上阵。问题在于,概念虽然清楚,操作中的利益动机却错综复杂。我们注意到,在期刊出版界,更愿意选择公益化而去市场化的声音不在少数。普遍的理由就是,只有摆脱经营压力,才能让大家静下心来抓内容;否则就是“逼良为娼”。
享受公益化福利而不承担公*品的社会评价,是很多人去市场化的真实心态。但事实上,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完备的今天,公益化的价值诉求——公信力营建,已不再单纯依赖传统媒体,比如,一种预印论文网站就正在以全新的评价机制向以传统期刊为平台的学术评价模式发起挑战;而靠在预印论文网站发表的文章,佩雷尔曼已经获得菲尔茨奖,尽管他拒绝领奖。
同时,大量的实践也表明,市场化并不是媚俗的理由,需求不但可以被引导,而且可以被创造,这是市场原则的至高境界;公益化也并不是脱离竞争,为实现理应的社会效益,公益化也必须引入市场理念,制定严格的社会评价标准,否则,你就会看到无作为,看到高高在上远离读者和现实,看到在公益化的大旗下,期刊的公信力照样被损耗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