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渔民发现不速之客 台湾首见罕有鱼类帆鳍鲂
  • 民用飞机小鹰500完成试飞 创三项国内纪录
  • 调查显示:对于伤残人士金钱确实能买到快乐
  • 美国宇航局推迟一周发射发现号航天飞机
  • 两巨冰相撞撞走冰层 南极洲地图可能要重绘
  • 女教师突然莫名自燃 可能是遭雷击所致
  • 纳斯卡荒原图案科学家仍未破解
  • 南宋墓挖出神秘风字
  • 马可-波罗到达中国的六谜团
  • 男子汉的成长之路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假如郑和偶遇哥伦布 历史又将如何演进<%=id%>

     hspace=0

    假如郑和偶遇哥伦布 历史又将如何演进

    hspace=0
    2005年7月6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展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

    hspace=0

    2005年6月28日,一大批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铜版画亮相南京新建的郑和宝船遗址公园。

    hspace=0

    2004年10月11日,美国华盛顿的“哥伦布骑士会”成员举行纪念哥伦布仪式。 

      十五世纪是人类认识和挑战蓝色海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这个世纪里,郑和与哥伦布,这两名代表着东西方不同文明体系的伟大航海家,在相距70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东西半球扬起远洋风帆,分别给远方的异族带去礼物与剑。

      航海资料的佚失给了我们遐想的空间,让我们试着猜想———假如郑和达到了美洲乃至欧洲,假如哥伦布到达了亚洲,再假如郑和遇到了哥伦布,历史又将如何演进?

      “初啼篇”

      彩云之南国王后裔

      郑和并非生来就属于大海。1371年,当他出生于崇山峻岭包围着的内陆省份云南时,他的亲人从没有想过这个孩子未来有一天会改写中国乃至世界的航海历史。

      这虽然是一个已经衰落的名门望族,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却具有比较罕见的“国际化”背景。根据《郑氏家族首序》的记载,在郑和出生前的300年,他的先祖所非尔正在西域普化力国,也就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布哈拉当国王。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由于国土被侵略,所非尔率部归附宋朝,授为本部总管,加封庆国公,从此开始了这个家族在中国的传奇。

      当南宋灭亡以后,郑和的五世祖赛典赤·赡思丁带着手下千余名骑兵归顺了元朝,当时的元主忽必烈命令他驻守云南咸阳,封为都招讨大元帅。赡思丁去世后又被封为“咸阳王”,可谓荣耀一时。

      到了郑和祖父拜颜这一代,这个家族开始改姓马。他们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郑和的父亲察尔米的纳还曾经远赴天方,也就是今天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被尊为“哈只”(朝拜的人)。郑和那时从家族姓氏,叫做马和,小名三保,他从小聪明伶俐,除了听父亲讲述海外远游的种种神奇经历,他也学习讲阿拉伯语,并将远游的梦想埋在了心底。

      但是现实是严峻的,随着元朝的衰落,马和家族曾经有过的辉煌也早已不再。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割据四川的夏国国主投降,明朝收复了四川,云南的*局势也骤然紧张。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口众多的马和一家陷入了十分贫困的境地。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讨云南。第二年,元朝在云南的势力被消灭,正是在这一年,马和的父亲因病去世,而年仅12岁的马和也被掳于军中,3年后他净身做了宦官。

      热那亚海边黄金梦

      在地球的另外一边,郑和出生的70年以后,另一位世界航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美丽的沿海城市热那亚。

      他的父亲叫多明尼克·哥伦布,一名纺织商人,在热那亚有自己的作坊和酒吧。从流传至今的一份当时的法律文件中可以看出,哥伦布年轻的时候子承父业,从事过纺织贸易,买进羊毛并卖出制成的纺织品。

      比起郑和来,哥伦布可能从儿童和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熟悉大海,而《马可·波罗游记》所说的“遍地黄金与满野香料”的中国为当时包括哥伦布在内的许多意大利人带来了关于东方的梦想。虽然哥伦布受的正

    [1] [2] [3] [4] [5] [6] 下一页

    规教育很少,但正如他后来在航海日记里写的那样:“在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我不曾学习过阅读和写字”,但是他一直爱着大海,这个小男孩暗自发誓,“等我一成年就要出海航行。”

      在早年协助父亲从事商业活动的时候,哥伦布就开始了自己的航海生涯。很可能每当需要增加纺织生意收入的时候,哥伦布都会参与短途航海贸易。在1474年至1475年的某个时候,他航行到了希腊的希俄斯岛(Chios)。

      靖难之役辅佐朱棣

      19岁,这个年龄的哥伦布也许已经在海上初试身手了,但是马和还在干燥的中国内陆忍辱负重。

      他已经成长得高大聪明,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邸,开始追随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马和逐渐得到了朱棣的信任。1399年至1402年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这时候,马和已经成为总管钱粮的统领了。他精心统筹安排,费尽心机,数次把粮草、兵器预先部署在未来战地附近,使三万燕军能够打出六万将士的战斗力。

      他最终帮助朱棣登上了皇位,朱棣即为明成祖,马和也由此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马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马和从此改名为“郑和”。

      葡萄牙海岸大洋风

      从20岁到30岁的人生,哥伦布比郑和征战不休的生活过得更加平凡顺遂一些,他也始终没有远离海洋。

      1476年夏天,哥伦布参加了热那亚远洋贸易船队出海前往英国,但他并未到达目的地。8月12日,当船队在葡萄牙西南角巡回航行时,所有5艘船都遭到了海盗舰队的袭击,商船船队失去了3艘船。据说哥伦布抓住了一块船板,漂到了葡萄牙海岸。

      当时,葡萄牙是最强大的航海国家,哥伦布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才选择留在葡萄牙。他决定在里斯本定居,他的兄弟巴托罗密欧当时是里斯本的一名制图员。

      从1477年开始,哥伦布开始了一系列航海,目的地包括马德拉群岛、爱尔兰、冰岛和几内亚。通过这些航行,他尽量了解了大西洋的风系,但他的雄心是找出向西航行直达亚洲的航线。

      大约在1478年,哥伦布结婚了,他娶了大西洋上波尔图桑托岛的总督之女菲丽帕·佩瑞斯特莉罗·莫尼斯,并在那里安了家。1480年,他们的孩子迪亚哥出生了。

      “建功篇”

      而立之年聆听召唤

      现在,在相距70年的时空里,两名年轻人都年届而立。

      哥伦布感到,对于年轻人的理想来说,30岁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年龄。这时候的哥伦布,在事业上已小有所成,在婚姻上也找到了终身要陪伴的人。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样富足生活就足以让人安于现状,放弃那些曾经闪耀着青春之火的理想了,但是哥伦布始终无法忘记少年时代的东方黄金梦,他开始酝酿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他要向西航行,到达地处欧洲东方的亚洲!

      然而在永乐皇帝的内廷里,年龄并不是郑和需要担心的问题,但是身为朱棣左右手,他也感到了来自海上的风雨气息。

      明朝初年,东南沿海海盗猖獗,与倭寇勾结,导致明初倭患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还杀害明朝使臣,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明的海上贸易完全得不到保障。

      这些不稳定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中国南部的安全,也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明成祖朱棣决定采取“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派船队下西洋,以求通过各种手段,调解与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而要完成这一使命,既是朱棣心腹,又信奉伊斯兰教、会讲阿拉伯语的郑和就成为了这个船队理所当然的领导者。

      西航印度出海探险

      1485年,部分出于逃避债务的原因,哥伦布永久性地移居到西班牙。

      此时他已经在一系列航海活动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他能说好几种语言,包括加泰罗尼亚语和卡斯蒂利亚语,他像其他水手一样,在说话的时候夹杂着各种语言,但是在文法和用字上常常出错;他能用拉丁文写点东西,虽然句法难免有错误;他还学会了绘制地图。在西班牙,哥伦布还找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人,他们当中有天文学家安东尼奥·德·玛奇纳和道明会修士学者迪亚哥·德·戴萨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里,哥伦布那样的计划被认为是异想天开,但是事实上,古代的科学理论已经为哥伦布的航海计划提供了依据。他深受古代世界观的影响,对向西航行抵达印度的想法非常痴迷。

      早在毕达哥拉斯时代,古希腊人就相信地球是圆的。这个理论在亚里士多德和塞内卡这样的著名哲学家中引发了争论,探讨向西航行抵达印度的可能性。

      对哥伦布计划的另一重大影响来自佛罗伦萨学者保罗·达尔·泊左·托斯卡内利。但是他的计算是错误的,其结果表明地球要比人们以前以为的小四分之一,而且地球表面主要是陆地。这些计算结果缩短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距离,从而显得哥伦布计划的跨越大洋的路线要比实际距离短,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误导哥伦布后来将美洲大陆误认为是印度。

      对所有能找到的地图进行详细研究之后,哥伦布最终确定了出海向西航行的路线,他开始四处寻求支持。从他1484年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这个建议开始,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同意这一计划付诸实施,哥伦布花了8年的时间。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究竟西航多远才能抵达世界的东端。而哥伦布收集一切论据来证明海洋是狭窄的。

      在经历了一些失败以后,1492年,哥伦布努力说服了西班牙女王夫妇为他的探险计划提供支持,准备扬帆出海向西航行前往东方。在出发前,1492年4月18日,他与西班牙女王签署了一份协议,规定哥伦布将代表西班牙成为他所占领的所有领土的总督和统治者。这个协议还将他提升为贵族,头衔是舰队总司令,有权分得以后获得的一部分贸易利润。此外,女王还下令,此次航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然所有的赏赐都不算数。从这个协议看,哥伦布的航海计划更像是一桩颇具风险,但又利润丰厚的生意,而哥伦布本人与其说是个官员,倒不如说他更像个探险家。

      大明宝船浩荡出使

      相对来说,郑和带有外交出使性质的航海计划在皇帝的主导和全力支持下就进行得顺利得多。虽然他从来未曾出过海,但是明成祖朱棣出于对他的信任,毫不犹豫地将航海舰队的指挥权交给了郑和。他甚至不需要像哥伦布一样四处寻找支持者,而是有权主动地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在他第一次出航回来的永乐5年(公元1407年),郑和就在南京建立了四夷馆,这是一所语言学校,其下设有回回馆,教习波斯语,另外还有西天馆,教授一种类似印地语的语言。

      明王朝的国库和自宋代以来日臻完善的航海技术则为郑和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条不紊地花费巨资筹备自己的航海计划。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下旨,明朝各地的船厂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造船计划。

      3年后,当郑和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航时,船队动用了大小船舶208艘,其中大型和中型船62艘,最大的一艘船总长125米,吃水8米,船宽48米,张12帆,载重量1000吨。这样庞大的船队是难以置信的,即使中国的航海传统历史悠久,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建造如此之多的大船,在规模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船上除了郑和和他的七位宦官船长外,还有士兵、商人、翻译、僧侣、占星师、其他宗教界的代表、医生、马车夫和他们的狗、厨师、工人以及从监狱和军队中招募来的水手。郑和还在指南针的帮助下画出了相当精确的海路图。

      在一切准备周全以后,1405年7月11日,在郑和的统领下,这支载有官校、旗军、水手等27670人,由317艘船组成的、如海上城市般的巨大船队浩浩荡荡地向南驶去,人们称之为“宝船”。

      三条帆船发现美洲

      假如哥伦布穿越时空偶遇郑和的宝船,他会觉得自己那三条小帆船简陋得可怜,但是他没有,所以当1492年8月2日,哥伦布的三艘船载着总共87人从费罗岛匆匆启程时,他应该还是有些沾沾自喜的,因为那时候大多数西方探险家所使用的船还远远比不上哥伦布———他拥有三艘帆船,其中一艘船大约长36米,而当时多数探险家所用的船都不足24米。

      在坏的天气下,那些船就像一块破布一样在大海漂上漂下。水手的生活也很艰苦,在长途的旅程中,船上没有新鲜的蔬菜和生果,结果很多船员患上坏血病。这病会使他们的牙龈及脚肿胀和出血,若这病继续恶化,患者就会死。由于风险很大,很多水手在参加长期航程的时候要价很高。哥伦布为了省钱,雇佣了许多监狱囚犯来当水手,为了安抚这些人不叛变,哥伦布甚至隐瞒了他计算出来的航行里程数。

      在无比幸运地躲过了暴风雨、水手叛变以及海盗的危险后,经过了10周航行,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了他以为是“印度”的巴哈马群岛,由此开始了他对美洲的发现。

      “猜想篇”

      发现美洲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谁的功劳

      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到这里应该如此发展:哥伦布和郑和,相差了将近一个世纪、生活在地球两端的这两位航海家,一个从西,一个从东,在两片不同的大洋上各自率领着自己的舰队扬帆远航,没有交集。

      但是有关郑和航海史料的佚失为我们带来了想象的空间: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哪里,是一个会令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感到有趣的话题。公认的结论是,郑和船队最远到达过非洲东海岸,但这是否真的是郑和远航航线的尽头?哥伦布是否也真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对郑和,这个在遥远东方的航海前辈一无所知呢?

      2002年3月,一名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就用一个大胆的猜想冲击了人们已然熟悉的历史,也让郑和与哥伦布的平行历史第一次有了交叉点。他提出:是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郑和的船队先于哥伦布到达了美洲,而哥伦布只是追随郑和足迹而去的后来者。

      在孟席斯的猜想里,最终郑和与哥伦布交叉的拐点出现在公元1421年,也就是明永乐十九年。这一年,距离哥伦布出生还有30年,而郑和正率领船队进行第六次航行。

      孟席斯认为,此时郑和的船队已经远航到达了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和澳大利亚,实现了环球航行。他们在到达印度城市古里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与他们发生了历史性的巧遇,这个人物就是年轻的威尼斯商人尼科洛·达·康提。

      根据孟席斯的推测,达·康提登上了一艘中国帆船,他后来对自己的朋友描述说:“海船像大房子一样,而且一点不比我们的海船落后。他们每艘船都有10张或者20张帆和装了水的大蓄水箱……较低的部位是用三重厚木板构建而成,但是有的海船建有隔水舱,即使某个部位破损了,其他部位仍能保持完整,以便海船可以完成整个航程。“

      达·康提跟随着中国帆船到达了爪哇岛,和妻子一起在那里住了9个月。

      几年后,达·康提回到了罗马,他把自己的见闻录口述给了当时罗马教皇的秘书布拉乔利尼。孟席斯相信,达·康提同时带回的还有一份中国航海家绘制的航海图,他本人则成为了这份航海图与后来葡萄牙人导致地理大发现的神秘地图之间的重要一环。来自郑和船队的航海知识和地图从他那里几经辗转,在1428年传到了葡萄牙王的两个儿子敦·佩德罗和敦·亨利手中。由于描绘了绕过好望角穿过麦哲伦海峡通向亚洲和中国的航线,这份地图具有无法估量的商业价值,葡萄牙财政部于是将之秘密保存了起来。但是这个秘密最终被泄露了出来,其他的人纷纷将手伸向这幅至关重要的地图。1492年,这幅最初来自郑和船队的地图副本最终为哥伦布获得,孟席斯的猜想至此也得出了结论,哥伦布前往美洲并非一无所知的发现之旅,而是追随郑和船队的探险。

      凭借着这个郑和船队发现美洲的猜想,2005年,孟席斯一跃成为了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活动中最出风头的人,而这个猜想也成为最具争议的论点之一。

      宝船行止超乎想象

      毫无疑问,以郑和舰队当时的航海技术和船队规模,已经完全具备了全球航行的能力。郑和的船队到达过非洲东海岸肯尼亚一带,并且登陆带回了被当作祥瑞“麒麟”的长颈鹿或者斑马,这一点被记录在多处史料中,也被标记在郑和航海图中。对于郑和的船队到底有没有到达非洲南部,有没有绕过好望角,前往美洲,甚至沿非洲西海岸上行到达加纳利群岛,乃至到达欧洲大陆,人们绝对有理由遐想。

      郑和的宝船编队,远比现在的航母编队要巨大得多,这样的船只编队在陌生的海域航行的时候,为了航行安全,必然有无数小船或者小分队分散在船队外围担任前导、探路或警戒任务;这与现在航母编队周围由小型船只和飞机进行几百公里范围警戒的道理时一样的。在大船出发前,小分队早已出发去探察前方几百乃至上千公里的航道、岛屿、礁石等情况了。从这一点上来说,郑和的船队很可能不仅止步于肯尼亚一带,很可能沿着非洲东海岸又向南航行了很远的距离。有专家曾根据明代各种史料论证,现存的《郑和航海图》并非是郑和航海的全图,只可能是一张记录了部分航海路线的海图。

      据传宪宗成化年间,有太监建议皇帝仿照明成祖再下西洋,时任兵部车驾郎中的刘大夏因恨下西洋劳民伤财而藏匿了郑和航海的官方记录和海图等资料,使得再下西洋一事做罢;也有传刘大夏一怒之下烧毁了全部资料。不管是刘大夏藏匿了还是烧毁了这些史料,总之现在郑和下西洋的大量官方记载已杳无踪迹,后来人只能根据仅有的民间记载来追忆属于中国人的大航海时代,当然这也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但是,也仅止于浪漫的遐想而已。时至今日,苦苦争论比较郑和7次下西洋与哥伦布4次远航美洲的异同以争论谁更伟大,或者谁更早发现了美洲大陆,会改变历史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展的轨迹吗?郑和与哥伦布作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代表,都远航到异国他乡。可以比较的是:他们对待异国和异族的态度和行为。让我们试着猜想,假如郑和到达了美洲乃至欧洲,假如哥伦布到达了亚洲,再假如郑和遇到了哥伦布,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

      假如郑和到达美洲

      假如郑和船队到达了美洲,如同哥伦布初到美洲的时候一样,他们将会惊讶地看到皮肤棕红、黑发、身上描着棕、红、白条纹的当地人。他们使用独木舟和没有金属头的长矛,鼻子上也许还挂着小金片。当看到郑和庞大的船队,他们也会很惊讶,同时也表示出善意的友好,他们会为郑和的船队送来水果、鹦鹉和棉花球。他们将通过手语交流,得知附近还有其他小岛。

      郑和会尽力向当地人介绍远在地球另一侧的泱泱中华大国和天朝国君,本着“宣德化而柔远人”的精神,郑和会向当地人赠予金银、瓷器、茶叶和丝绸,而当地人或将回赠予当地特产。西红柿、可可、辣椒和木薯也很可能就此提前数百年随着郑和的海船传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也将由此延伸至美洲。郑和还会拜祭当地的山川庙宇,以示对其领土的尊重。但是郑和的船队不会久留,虽然他们的船队威武雄壮、装备精良,所到之处皆可征服,但是就像他们以前到过的所有地方一样,郑和从来没有过任何在大洋彼岸建立殖民地的想法,对于郑和的船队来讲,这些国家都是天朝友邦、和平之国。当离别之时到来,也许会有当地使节等随郑和前往中国朝贡。而郑和的船员也许会有留在当地生活的,从此与当地人血脉融合。

      等郑和的船队离去,一切归于平静,美洲同以往的岁月相比并没有太大不同,在郑和带来的新技术、新事物影响下,美洲安详地自我发展,直到某一天欧洲人来到这里,用掠夺打破平静。如果说历史最终将会有什么不同,那可能就是今天的印第安人可能将不再被称为印第安人。

      假如哥伦布到达亚洲

      假如哥伦布到达了亚洲,假如他真的来到传说中的印度,哥伦布势必会热血沸腾。这里有他最热衷于追求的黄金,哥伦布曾经毫不讳言地说过:“黄金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就能支配所有的一切,甚至可以将灵魂送上天。”

      曾经多次见识过郑和庞大舰队的印度人,可能不会对哥伦布寒酸的小舰队投以太多关注,但是对远方的客人,他们会习惯性地给予热情欢迎。当他们拿出奢华的香料和餐具款待他,哥伦布的心里激动万分:“这就是东方富庶的黄金之国了。”他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当他考察地形描绘地图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也在勾勒着辉煌的殖民帝国。当他的小船队返回西班牙,他也无暇享受掌声和赞美,更重要的事情等待着他去完成———当他再次重返印度,战争和掠夺的灾祸就将降临。历史的车轮还在转动,尾随着哥伦布的脚步,众多西欧殖民者也许将提前数百年开始对温和富裕的亚洲国家展开殖民掠夺。

      假如郑和到达欧洲

      那么,假如郑和的船队到达了欧洲呢?欧洲,对郑和来说本来就不是一片未知的大陆。马可·波罗之后,许多欧洲的旅行者、商人、传教士陆续来到亚洲,来到中国。郑和脑中应该是有欧洲的大致位置和轮廓的。郑和的船队多次到达霍尔木兹,那里是阿拉伯商人和欧洲商人频繁进行贸易的地方,郑和的船员们也在阿拉伯地区接触到不少欧洲人。那时候的欧洲商人都是从陆路到达亚洲的,虽然不知道有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海路,但是欧洲亚洲彼此在陆上的位置,郑和应该是知道的;这也为郑和绕过好望角北上到达欧洲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郑和到达欧洲之后,会改变历史吗?很可能的是,郑和的一部分海员们已经到达过欧洲了,历史就是这样不留痕迹地流过了。郑和曾派分支船队进入红海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越过红海向北不远就到欧洲了,有人猜测这支小分队可能就已经派人向北从陆路到达了欧洲。也或许,郑和船队的非洲分队能够越过好望角向北到达了欧洲,但是即使郑和真的到达了欧洲,他会做的事情也只不过是与欧洲君主交换礼物而已。

      故事结局早已注定

      事实上,无论郑和到达哪里,历史都将会不可逆转地以现在的模样呈现在后人面前。郑和作为皇帝派出的钦差大臣和特使,是*家和外交家,派他率领船队不是因为他懂航海技术是航海家,而是因为他“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察其气色诚可任。遂令统督以往,所至畏服焉。”郑和所经航线基本上是一些成熟的航线,他的使命是邦交,而汉民族奉行的外交政策自古以来就不曾包含过任何具有侵略性、扩张性的内容。

      尽管中国在那个时代称得上是惟一的超级霸权,拥有可以摧毁任何敌人的强大军事力量,但是15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在今天看来却非常奇特地具有现代感。与其他喜好战争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不同,郑和代表的中国更加青睐的是和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外交。友好的政权在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时候可以获得回报,而怀有敌意的国家则在贸易中居于不利地位,但是尽量避免的是正面冲突。就像《当中国统治海洋》的作者路易斯·勒瓦西斯所说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没有建立殖民地的欲望”。

      而在更早以前,利玛窦在把中国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进行比较时,就指出了两者的天壤之别:“在这样一个几乎具有无数人口和无限幅员的国家,而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与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到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与欧洲人很不相同,欧洲人常常不满意自己的政府,其贪求别人所享有的东西,西方国家似乎被最高统治权的念头消耗得筋疲力尽,但他们连老祖宗传给他们的东西都保持不住,而中国人却保持了数千年之久。我仔细研究了中国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到过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听说过他们扩张边境“。

      在郑和的时代,中国是强盛的,而海上吹拂的是和平的季风,航行的是友谊的风帆,他的船队已经到达了足够广阔的世界,但是东南亚的香料、印度半岛的珠宝、阿拉伯城市的繁华贸易都没能引起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兴趣。

      从明中叶以前的历史看,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保守的民族,也不是缺乏海洋意识的民族;但是近几百年历史使得中华民族正在淡忘自己也曾经是一个航海民族———汉朝时候即有水军从山东出发跨海远征乐浪(朝鲜半岛北部汉朝郡名)之举,三国时吴国经略琉球,到了宋朝时期,中国在东南亚一代的海外贸易就已经非常发达了,航海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才使得元朝利用大海船运送上万人从海上远征日本和远征东南亚成为可能。明朝的远洋航海,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各个朝代千百年航海实践积累的基础上的,只可惜此辉煌如昙花一现般短暂。

      据记载,郑和的船队随船带了大量的翻译人员、文字记录人员,记录沿途各地的风土、物产、水文、地貌,每次回国不仅带回各地的珍奇异宝,还带回了对外部世界的详尽的文字记录。而这一切也都没能让以后的朝廷改变停止航海的决定,除了颂扬海外万国来朝的盛景和担心外部世界蛊惑天朝民心之外,朝廷对海外贸易和国力扩张毫不关心。停止航海活动的原因非常多,北方陆上蒙古的威胁,东方海上倭寇的骚扰,国内经济无力再支撑航海花费,甚至天降歹兆吓倒了皇帝等等,使航海活动的停止似乎成为了必然。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纵使郑和到达了欧洲,将欧洲的繁华信息带回天朝,也不会给统治者们带来比带回“麒麟”更大的震动。

      六百年后呼唤郑和

      自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最终走上了闭关锁国的不归路,其后的几百年间,曾经如神话般的中华帝国衰落了,而自哥伦布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了殖民扩张。

      正如梁启超指出的那样,中国航海历史的悲剧并不在于郑和没有实现地理大发现,而在于,自郑和之后,中国航海探索活动几成绝响,他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反思道:“郑君之初航海,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伽玛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伽玛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伽玛。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噫,岂郑君之罪也。”

      600年前,一支绵延十余里的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入了万顷碧波之中。一次又一次未知的停泊,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国度。600年过去了,中国又迎来了一个蔚蓝的世纪。无论如何,谱写了人类海洋文明史新的篇章,郑和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不愧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对于更为开放的当今中国来说,郑和征服海洋的豪迈气魄,和他毕生献身海洋的执著精神,以及他所展现的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睦邻友好的精神风貌,在浩瀚的海洋上铸就了华夏的“蓝色文明”,也将鼓舞着中国这条东方旗舰驶向和平崛起的世界前沿。

    original link
    http://tech.sina.com.cn/d/2005-07-10/0952658767.shtml

    上一页  [1] [2] [3] [4] [5] [6]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