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李零: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
  • 中国历代王朝帝王的30个之最
  • 文化的精粹 藏族图案及其喻意
  • 文化乱弹:孙悟空的师父是谁——猜测之二
  • 文化乱弹:孙悟空的师父是谁——猜测之一
  • 历史上的十二个重要的时刻:释迦牟尼之死
  • 最后的图瓦人:阿尔泰山脚下孤独的传奇
  • 集体失踪的契丹族
  • 吸血鬼:西方文化中的神秘主题
  • 罗思鼎:日本的重汉轻夷的民族文化心理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马,印欧扩张与周商革命<%=id%>

    hspace=0
    (殷代甲骨文:马)
    1 前言
    从公元前二千纪初起, 几乎在蒙古-青藏高原以西的整个欧亚大陆, 发生着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种族扩张, 这就是在从印度到西班牙的辽阔土地上, 原始印欧人(Indo-Europeans) 都开始逐渐替代当地居民.

    除中国外三大文明中心的衰落都和印欧人的崛起有关. 埃及的古王国由于喜克索斯人的入侵而结束, 喜克索斯人虽然并非印欧人, 但他们从地中海东岸西侵, 却有极大的可能是受了当时从小亚南下的印欧人,例如赫梯人的压力, . 到公元前6世纪, 埃及人被印欧人的另一支波斯人(Persians)灭掉; 古印度被雅立安人(Aryans)灭掉 ; 巴比伦688BC亡于亚述(闪米特人Semitic )612BC亚述又亡于Medes(米底)人. 波斯, 雅立安和米底人又都是印欧人. 

    此外, 此时希腊人(Greeks)在希腊半岛, 吐火罗人(Tocharians)在中亚, 克尔特人(Celts)在中欧,意大利人(Italics, 含罗马)在亚平宁, 斯拉夫人(Slaves)在东欧, 日尔曼人(Germans)在北欧都取代当地民族, 大为发展. 他们都是印欧人.

    所以各文明古国的衰亡不是孤立的现象, 应该说, 是原始印欧人的社会组织方式必有某种独到的优势, 使他们得以在几乎整个欧洲, 中东和南亚全面取得胜利. 今天, 欧洲, 美洲, 中亚南部, 南亚都以印欧语族后裔为主体, 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中, 就有英语, 法语, 俄语, 西班牙语4种属于印欧语. 20种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 印欧语就占了11种(1993年,见 Languages with more than 30,000,000 Speakers as of 1993). 即使在人类历史全局上, 这也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由于印欧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和马的民族, 我们相信她的空前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这种技术进步. 下文中, 我们将论述马的使用对印欧扩张的重要性.

    那么, 当亚欧大陆几乎所有的地方都面临印欧人压力的时候,   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国是否孤立于这一变化之外呢? 事实上, 这一时期中国也发生着一次巨大的变化, 就是中国西部的周族受狄人的压迫,向南迁移到渭水流域, 然后进攻中原地区的商朝(1600BC-1046BC), 最后取而代之,建立周朝(1046BC-256BC),引发了东亚地区的民族大迁徙. 由于当时印欧人已经扩张到中国西部(其代表为月氏人), 而且从商代中期开始, 中国西北方向的用马的游牧民族突然出现并对商及后来的周构成强大威胁, 我们相信周的迁移与印欧扩张不是无关的, 而且在此过程中, 马的使用作为一种军事和经济进步,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探讨印欧军事革命和商周替代之间的某种联系. 第二部分讨论马的使用在印欧扩张中的意义及印欧人东进东亚的概述; 第三部分讨论商朝的用马情况; 第四部分讨论周族的用马情况; 第五部分讨论周族东迁与印欧扩张的可能关系; 最后, 在第六部分, 我们总结结论.

    2 印欧扩张与马
    - History is written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horse.

    2.1 印欧扩张
    早期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到中亚的草原地带,即今天的乌克兰和哈萨克一带. 公元前2000年纪, 他们开始向东, 南, 西三个方向大规模扩张.

    hspace=0
    1亚欧草原

    hspace=0
    2 印欧人从草原的扩张

    hspace=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3 印欧人的第二阶段扩张
    map1,2  from The Spread of Indo-European and Turkish Peoples off the Steppe 3 from Indo-European Migrations)

    大体上在1700BC-500BC之间, 在整个欧亚大陆都出现一种以南俄草原为中心, 向海岸线辐射的民族大迁徙的过程. 印度语(Indic), 伊朗语(Iranian), 斯拉夫语(Slavic),日耳曼语(Germanic),罗曼语(Romance),凯尔特语(Celtic),希腊语(Greek),阿尔巴尼亚(Albanian) 吐火罗语(Tocharian)赫梯语族(Hittite)诸印欧分支都逐渐兴起, 压迫其他民族进一步迁徙或灭亡.

    当然这也不是一波实现的, 大体分了三波. 2000BC-1500BC前后是第一波, 代表作是赫梯南下和凯尔特人西进;1200BC-1000BC是第二波, 代表作是日耳曼人进入中亚(压迫凯尔特人西进, 到不列颠消灭了当地的巨石文化),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吐火罗语进入黄河流域, 拉丁人进入意大利, 希腊人(迈锡尼人, 就是阿加门农那个民族了)替代了更南的非印欧的米诺斯文明; 500BC前后是第三波, 代表作是米底人和波斯人的兴起, 希腊人大殖民以及罗马的兴起(相对次要的, 这时候雅利安人扩张到了南印度甚至马尔代夫). 

    总结如下: (Frederik Kortlandt, THE SPREAD OF THE INDO-EUROPEANS)

    Eastward migrations: 东向迁移
    1. Tocharian. 吐火罗人
    2a. Indic. 印度人
    2b. South Iranian. 东伊朗人
    2c. North Iranian. 北伊朗人
    (3. East Slavic.) 东斯拉夫人
    Southward migrations: 南向迁移
    1. Anatolian. 安那托利亚人
    2a. Greek. 希腊人
    2b. Phrygian. 佛里吉亚人
    2c. Armenian. 亚美尼亚人
    2d. Thracian. 色雷斯人
    2e. Daco-Albanian.
    (3. South Slavic.) 南斯拉夫人
    Westward migrations: 西向迁移
    1a. Italic. 意大利人
    1b. Venetic 维尼提亚人
    1c. Celtic. 凯尔特人人
    2. Germanic. 日尔曼人
    (3. West Slavic.) 西斯拉夫人
    注意向东的吐火罗人, 他们一直扩张到今天中国的河西走廊一带, 甚至可能更远. 他们很可能对中国, 特别是中国西部的历史, 有重要的影响.

    2.2 马在印欧扩张中的重要性
    印欧人的成功, 应当归功于他们两种最重要的技术发明: 铁和马.

    马的性格不羁, 很难驯服控制, 故不论中外, 在常见的家畜中, 马都是最晚被驯养的.但马一旦被驯化, 无论对于军事运输, 战车还是骑兵.都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即使到了蒙古帝国时期, 欧洲的步兵集团对蒙古轻装骑兵依然没有办法.新大陆没有马, 皮萨罗(Pizarro) 征服印加帝国的时候, 在Cajamarca只用了168个骑兵就屠杀了6000印加军队, 足以见马的威力(见The Horse in History).大体上, 马用于战争所带来的机动性, 只有四千年后坦克的发明才得以超越.马本身, 马拉战车, 马镫, 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古代战争的面貌. 所以马的驯化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头等大事.

    印欧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马的民族, 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纪就开始用马. The single biggest factor accounting for these migrations is probably the horse. A good deal of archeological work indicates that in the same period as the hypothesized spread of the Indo-Europeans, there were more and more groups able to ride horses in the same areas. Moreover, work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in the Dnieper river valley of Ukraine indicates that the first groups to domesticate the horse lived there. ( In Search of the Indo-Europeans, by J.P. Mallory.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9) . 入侵印度的印欧人- Aryan人就是horse-using people, 而在此之前的Harappan 文化中没有发现马. 扩张到欧洲的Celts人的钟形杯文化和战斧文化(Bell Beaker and BattleAxe Culture,约公元前3000年中期-约公元前2000年初)墓葬中已有马骨,表明该文化的创造者已很重视驯养和役使马匹。可能还会使用车轮了.

    汤恩比也在<人与大地母亲>中也提到马的驯化使原始印欧人(汤恩比称为那一批操原始梵语的民族)作为游牧人拥有了对南方农业和商业民族的优势.古埃及人比喜克索斯人打败, 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后者知道用马(可能是从印欧人那里学来) 而前者不会.中国古代一直受北方游牧人骚扰, 不胜其头疼, 对马在军事上的作用也有深刻的体会.

    当然, 马的优势也不是绝对的. 在马蹬和马掌发明以前, 骑兵不能久战, 也不能在马上用很大的力气, 所以遇到重装步兵方阵(如希腊人的)和装甲部队(车步混合配置), 反而不敌. 马在印欧扩张中的意义, 可能在第一波第二波的时候比较重要, 到了后来其他民族也学会用马打仗也就相对次要了. 同一时期随着骆驼的驯化, 闪米特人在中东反而反攻倒算, 从 阿拉伯半岛向北挺进. 而且由于赫梯人在第一波迁徙和第二波迁徙之间发明冶铁, 后期印欧人扩张中可能铁的使用更加重要(铁制武器比青铜要厉害得多. 似乎西亚, 中欧和南欧的用铁技术都是印欧人传过去的. 当印欧人知道用铁时, 其他的文明还在用青铜. 如古希腊人的一支 多立安人Dorians消灭迈锡尼文明时前者知道用铁 而后者还没有). 大概到了罗马帝国晚期和中国战国时期骑兵才重新重要起来了. 

    3 商代马的军事使用讨论
    3.1 夏商两朝用马历史
    夏人发源于山西南部和河南中部一带, 商人发源于黄河下游河南东部一带, 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落.

    中国有独立于印欧人的用马历史. <尚书.五子之歌>: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但由于该篇的真实性尚不能保证. 考古的证据中, 山东龙山文化(2600BC-2000BC, 相当于传说中黄帝到夏初, 早于印欧人大迁徙)里就已经有驯化马的遗迹.城子崖遗址(章丘市龙山镇)出土的动物遗迹就有大量的马, 数量甚多, 这说明夏朝中国已经有马,只是尚不确定是否是本土驯化的. 又, 同一地区更早的大汶口文化(4040BC—2240BC)中就没有马的发现, 可能马的驯化也不是很早的事.

    《世本.作篇》说“相土作乘马”(发明马车), 相土是商人的第二代族长, 相当于夏初(前二十世纪), 和印欧人崛起的时间大致相当.甲骨文中也有马字(见题头图, 详参<中国古代社会第四章 畜 牧 >),在殷墟出土有马车, 这是商朝有马的明确证据, 其时间相当于赫梯帝国时代(1750BC-1200BC).

    和游牧人不同, 商人虽然也用马, 却主要不是用来骑, 而是拉车. 中国历史上首见战车据说是商灭有扈式的甘之战中商汤率良车70辆. 商代的车马坑就有完整的马拉车的遗迹(右图是安阳孝民屯南地晚商的两马车坑). 学会建立骑兵, 却要到公元前四世纪末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了.尽管如此, 中国的以马拉战车为核心的军队却足以抵抗游牧骑兵 .

    3.2 商朝是否将马广泛用于军事

    hspace=0

    但是有证据表明商后期马的军事使用可能并不是长期的和广泛的, 它是由于对新兴游牧民族(鬼方等)的战争而发展的.

    商代的军事制度发生过多次变化. 武丁(1250BC-1192BC,依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果)及其以前, 关于战争的卜辞多有“登人”若干和“步伐”的记录, 说明商朝前期步兵仍是主要 兵种. 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一带的商朝后期祭把坑, 往往10坑一排, 每坑8—10人, 表明步兵编制基本上是十进制, 有十 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百人、千人等不同级次的区分.卜辞中的“行”可能是百人单位,  “大行”则为千人单位.

    晚商遗址中车马坑和战车实物的集中发现 ,  显示出商朝后期战车愈益增加, 车兵逐渐成为主要兵种. 一般一车驾两马(两服), 或左右各再加一马(两骖).车上3人, 在前驾驭马为御者, 左部持弓者为主将, 右部持戈者为护卫.有时5车横列一组, 25车为一大组.随车的兵士3人为一组, 曾发现10组30人(商代社会诸问题的研究 ). 据甲骨卜辞所记, 武丁时至少拥有战车300辆。如果该记载属实, 则武丁时期的车战力量已不输于武王伐纣的军事力量.可能武丁时期的主要作战对象是鬼方和羌方.《易经·既济》九三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马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考古的证据对此也提供了其他的观点.

    首先, 商朝军队中的马可能是从外来引入的. 殷墟中证据如下(Kwang-Chih Chang张光直, Shang Civiliz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1- 甲骨文中关于狩猎的记载, 500次以上的有驯鹿, 獐, 鹿, 100次以上的有野猪和野牛,虎 , (a larger deer)和其他未知动物出现小于10次.这种记载和考古动物遗骸的发现是一 致的.这说明商代殷统治中心地区大型野生动物以偶蹄类为主, 并没有野生马.
    2- 在祭祀和墓葬中发现有狗, 牛, 羊, 马, 猪和鸡, 但是其他动物均在垃圾中有发现,用于食用, 马未发现有食用迹象, 可能只用于拉车.相比之下, 牛的使用惊人, 一次祭祀的用牛量可达1000头.
    3- 甲骨文中有关于马的进口的记载(胡厚宣, 武丁时期五种记事刻辞考)  

    显然商人是比较珍惜马的, 这和大规模养牛养马的游牧民族不同.可能当时中原地区还没 有大规模养马, 仅通过战争或朝贡获得少量马匹. 这样维持一只大规模用马的军队, 是国家经济的一个很大负担. (即使到1000年后的汉朝, 中原地区仍然是缺少马匹的, 汉武帝以倾国之力, 一次出征不过才能用十几万匹马, 而同期匈奴一次就可以调动40万骑兵)

    其次, 随着鬼方的平定和主要作战对象改为东方的东夷(特别是晚商的纣时期,《左传》昭公十一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战车建设可能被忽视,  马车更多用于贵族礼仪.

    hspace=5张光直在<军事力量>一节(p194)详细描述了殷墟出土车马的情况, 并指出主要的武器出土是在车马坑中, 但也指出这些马车均装饰以青铜和和宝石, 车体绘以动物图示.则可能这些马 车是用于礼仪用途的, 配套出现的成套兵器也可能是权力象征, 因为传统上中国有用成套车马兵器作为权力象征赐于大臣或陪葬的礼仪, 如加九锡(《韩诗外传》:诸侯之有德,  天子锡之, 一锡车马, 再锡衣服, 三锡虎贲, 四锡乐器, 五锡纳陛, 六锡朱户, 七锡弓矢, 八锡鈇钺, 九锡秬鬯, 谓曰九锡.出<艺文类聚>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殷墟出土的马羁饰 (from 殷墟网站,见右图)到是精致, 全部以海蚌及高品质的玉器装饰, 但是明显不是用来打仗的.

    商朝后期武丁的妻子妇好, 是一个重要的女将, 曾领兵攻打鬼方, 在甲骨卜辞中出现多次.1976年 发现了她的墓, 保存完整, 没有被盗过, 随葬兵器甚多, 包括象征兵权的大铜钺, 可是却没有与马有关的军事用具出土(不过有马玉雕).如果商朝的军队中骑兵或马拉战车是制式装备的话, 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高级将领的墓中没有马刀, 马车, 马鞍出现.如果确实没有, 只能说明当时马在商朝军队中作用不是很突出.

    马拉兵车在农耕和商业民族在游牧民族接触前, 不是一种重要的战斗力量, 因为没有发展的必要(希腊罗马的战车使用都不很发达, 主要靠步兵和骑兵).毕竟长期靠进口马匹来维持军马使用是代价高昂的. 所以当鬼方威胁解除后, 商朝军队中马的使用可能大大消减了.

    此外, 在文献中商朝有关马的记载也很少. <诗经.商颂>中描述商朝的先王武功, 只有一处间接提到马,


    武丁孙子, 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 大糦是承.

    比较<周颂>(见第4节), 马和战车的频率明显较低.

    在夏商时期, 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国的主要生产工具还是石器, 金属主要用于礼器和酒器. 夏王杼以坚中甲、长矛装备军队就已经算正规国防军的配置. 那时候武器主要还是石头和木头, 金属使用都很少, 更谈不上战车了. 即使在商朝后期(殷), 金属的使用依然是不如石器.当时的大多数农具还是石制的, 青铜的不多. 所以怀疑商朝有没有把马拉战车广泛用于军事.

    商的马的军事使用普遍性问题, 我的看法是还是要比较商后期的殷墟和其他早商文化遗址, 如二里岗, 盘龙城, 潞王坟, 台西村等诸遗址, 如果发现有大量兵器出土但未能发现车马, 则可支持商代军马数量稀少, 仅用于王室礼仪及中央军队的假设. 

    4 周朝马的军事使用
    4.1 周人的起源和迁移
    周人发源于黄河上游的陕西中部和甘肃西部, 是一个和西北其他氏族部落混居的民族. 《史记周本纪》: 不窋以失其官而儆戎狄之间. 由于周所处的地方接近游牧民族, 一直不断受到戎狄的侵扰, 先是在公刘时期迁居于豳地(今陕西栒邑或邠县), 恢复从事农业,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周本纪). 周族在豳地住了“三百有余岁”(《史记·匈奴列传》),再次受到戎狄的压力, 迁居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两扶凤). 到文王时期, 再东迁到丰邑(今长安县沣河以西). 文王的儿子武王东进最后消灭了商朝.

    hspace=0

    周人的迁徙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从武丁起, 商人和周人都受到了来自西方和北方戎狄的压力, 周人的迁移就是受到这一压力的结果. 这种压力, 很有可能是来自那些民族学会了用马. 考虑到印欧人的东支月氏人分布在离周人很近的甘肃中部一带, 我们有理由相信是月氏人或它稍西的吐火罗人将大规模的骑兵或战车技术带到了中国, 引发了一轮新的民族迁徙. 而那些受到这种压力的农耕民族, 也和从喜克索斯人那里学到用马的埃及人一样, 主动或被迫地学会将马大规模用于军事.

    4.2 周人的大规模军事用马
    和商人不同的是, 周人本来就处于西戎之中, 对用马民族的挑战反应更敏锐, 更多地习惯了在军事和经济生活中使用马.

    <大雅.绵>回顾周的早期历史说:

    古公亶父, 来朝走马.率西水浒, 至于岐下.

    <史记周本纪>也说: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 而营筑城郭室屋, 而邑别居之 这是太史公婉转的说法. 其实周的先人本来就是戎狄. 后来虽然定居务农了, 但是受中原教化未久, 可能还是保留了比较多的戎狄作风.特别是马在周人生活中有重要影响. <大雅.大明>说:

    殷商之旅 其会如林
    矢于牧野 维予侯兴
    上帝临女 无贰尔心
    ......
    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驷騵彭彭


    则早在灭商的时候, 周军就靠马拉战车武装起来了.<周礼>中讲兵制的一节就称为<夏官司马>.周制, 一辆兵车配72名步兵, 3名甲士, 人车比75:1, 和美军陆军现在的战车士兵比例也差不远(49万人, 主战坦克约8000辆, 约60:1). 武王伐纣的时候(前十一世纪)有车三百乘: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而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史记周本纪)

    <易>中有坤:元, 亨, 利牝马之贞,屯, 六二:屯如□如, 乘马班如, 等多例.

    周颂和鲁颂(鲁是周公封国, 周最嫡系的诸侯)中, 则有有客有客, 亦白其马, 駉駉牡马, 在坰之野, 有駜有駜, 駜彼乘黄,其马蹻々, 其音昭昭 , 几乎每篇回忆先王的作品都要提到马了.<鲁颂.閟宫>说:

    公车千乘, 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公徒三万, 贝胄朱綅.
    烝徒增增, 戎狄是膺,
    荆舒是惩, 则莫我敢承! 

    这是说周公东征的时候(灭商后十余年)军队的配置 , 千乘可能夸大, 但几百乘还是有的, 实在是可怕的力量, 所以打的东方的夷人荆舒莫我敢承.

    周朝中后期仍然面临着游牧人的威胁, 特别是猃狁, 也就是后来的匈奴. <诗经 小雅 出车>说:

    天子命我, 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 猃狁于襄,

    就是讲周宣王(8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27BC-782BC) 的时候, 南仲平定猃狁的战争. 靠什么力量呢?反映同一时期事件的<小雅.采薇>说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 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 玁狁之故
    ......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 玁狁孔棘

    分明是说和猃狁的战争是以马拉战车为核心的, 而且是一种重装的四驾马车(注意商马车一般是双驾), 可能是这种技术优势导致或加速了一月三捷的结果.

    周军具体用何种战术和猃狁作战不得而知, 但无疑比单纯的步兵战斗力强多了.战车在进攻中可以快速穿插逐杀敌人, 在防守中可以围成一个圈快速组建据点(在捷克胡司战争中胡斯党人就靠战车堡垒打了二十年.西部片中对付印第安人也是用这个法子).如果没有马, 倒很难想出更有效的办法能对付游牧骑兵的进攻--正如埃及人面对喜克索斯人时那样.

    从语言构成的角度, 周族应该是属于汉藏语系, 和商同宗, 但相对于商, 周是蛮族, 文化很落后, 经济不发达, 因为其在与游牧族(河西的印欧语系或河套的阿尔泰语/汉藏语部落)接触的过程中, 逐渐建立了一个以马拉战车为核心的军队, 军事上反而大大超越了商., 这样的半蛮族进攻中原, 加上商朝又已经腐朽, 结果就象金灭北宋一样, 摧枯拉朽.以这样的军事优势对商朝的军队, 加上*措施得当, 难怪周人能以落后战胜先进, 入主中原了.

    5 周族东迁与印欧扩张的可能关系
    回顾上面的讨论, 我们可以发现以下有趣的事实

    1- 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后期)到周兴起(前11世纪中期), 华夏国家和部落开始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巨大压力. 其时间段正好对应于印欧人的第二波扩张.
    2- 周人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 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 得以能比商人更迅速地, 更彻底地完成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
    3- 鬼方, 猃狁的兴起, 正好在伊朗语印欧人东迁压迫吐火罗语印欧人东进到中亚到黄河上游一带之后

    这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暗示: 周灭商可以和其他文明古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 代表了亚洲腹地骑马民族的兴起. 考虑到周人也是受到其他狄人的排挤才逐渐进入中原,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迁徙也是前二千年纪亚欧民族大迁徙的一部份.其根源就在于马.  无论商代中期(前13世纪)是否已经开始马的大规模军事使用, 都说明了印欧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至迟到前11世纪, 这一军事革命由周人最终完成并统一黄河流域. 很明显, 这种新的军事技术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中原前所未有的压力, 是和印欧人的东扩息息相关的.

    5.1 印欧人的东进

    hspace=0

    公元前1500年, 来自乌拉尔--伏尔加河的印欧族雅利安人东迁到中亚和伊朗高原, 将早先来此的印欧人种吐火罗人赶到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其中定居在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是波斯人的祖先, 定居在中亚的雅利安人是中亚塞种人的祖先, 他们都操伊朗语; 一部分南下进入印度征服达罗毗荼人, 成为操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的祖先. (刘水龙 中亚(新疆)历史 )

    其中的月氏人居住在黄河上游河西走廊一带. 他们在这里生活了1000年左右, 一度非常强盛,当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控弦者可一二十万. 月氏行国也, 随畜移徙, 与匈奴同俗(史记大宛列传),明显也是用马的游牧族). 直到177BC左右被匈奴逐到中亚阿姆河流域, 后来建立了著名的贵霜帝国.(见左图)

    “月氏”也读肉支、乌氏、讹氏. 《穆天子传卷一》在说到公元989年周穆王北征犬戎的经过时,提到过“焉居”和“禺知”。王国维和剪伯赞认为“禺知”即虞氏、月氏的转音;“焉居”即“焉耆”,秦时作“义渠”(见5.2节)

    月氏人西边为乌孙人和赛人, 属于第三阶段印欧扩张的产物. 杨瑾< 秦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和远距离传播>中说:

    西元前7世纪左右,一支游牧在伊塞克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广大草原的游牧民族进入天山 南北,后在今伊犁等地立国,这个民族在中国史书中称塞人,波斯文献中称塞迦(Sakes)古希腊人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称斯基泰(Scythians或译西徐亚、塞西安),属操中古伊朗语东部方言的雅利安 人的一支。其活动区域大致在喀什喀尔湖、和田河及克里雅河流域。《穆天子传》中的西王 母就是塞人部落首领。沉福伟认为“西”字兼有音义,译出了“斯基泰”(Scythia,Scyt h)民 。苏联学者伯恩施坦认为在天山东部游牧的乌孙族乃塞 人的一支,塞人与乌孙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载北 方最西国是新疆北部布伦托海附近的无?国,又称无继国,其东端可能到达中国新疆的伊犁 河上游,这个无继国就是乌孙国,古希腊人称之为伊塞顿人(Issedonians)。与 切但又最复杂的是“西戎八国”,包括绵诸、绲戎、翟戎、豸原 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乌氏之戎和朐衍之戎,其中义渠之戎最为强大,成为秦的 心腹大患。林梅村根据义渠读音和吐火罗人对马的称谓几乎完全相同,认为义渠也许是吐火 罗部落的一支。

    可见印欧人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扩张都曾波及中亚和中国西部, 无疑, 这对当地和毗邻地区原有的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周人东进属于第二阶段的内容, 而秦人的兴起(公元前7世纪-前4世纪)则对应于第三阶段扩张, 和周人兴起的模式如出一辙.

    5.2 印欧人在华北的扩散和其他游牧族的兴起
    吐火罗人扩张后, 在从天山到鄂尔多斯的广大地域内,分布着众多的部落;当时吐火罗人同黄河上游的源出汉藏人的氐羌人混合在一起,被中原的华夏人统称为“西戎”。 西戎的吐火罗人中,最强大的部落是犬戎,其次为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 义渠为秦西北最强大之戎,主要分布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其地包括宁夏贺兰山、青铜峡以东及甘肃环县、马莲河一带。义渠戎在春秋时势力相当强大,自立为王,有城郭,称义渠戎国。到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三十五年)“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邽焉。”

    华北也可能也有白种人, 他们可能是印欧人, 也可能是受到印欧扩张影响的阿尔泰语系民族.可参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赤狄白狄考和 匈奴篇. 王锺翰<中国民族史>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篇详细列举了当时在华北和西北广泛分布的戎,狄的名号, 许多分布于今天河北, 山西, 陕西, 河南的腹地. 特别是犬戎, 长狄, 赤狄和白狄, 和后来的匈奴有历史渊源. 他们很有可能是白种人. 十六国时期(316-420)其后裔在中原还是深目高鼻. 后赵高祖石勒, 属羯, 祖先为匈奴支系羌渠.王国维的<西胡续考>说  :且深目多髥, 不独西胡为然, 古代专有“胡”名之匈奴, 疑亦如是.两汉人书虽无纪匈奴形貌者, 然晋时胡皆南匈奴之裔.晋书石季龙裁记云, 太子詹事孙珍问侍中崔约曰:‘吾患目疾, 何方疗之?”约素戏之曰:‘溺中可愈.’珍曰:‘目何可溺?’约曰:‘卿目晼晼, 正耐溺中.’珍恨之, 以告石宣.宣诸子中最胡状目深, 闻之大怒, 诛约父子.又云, 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是高鼻多髥至有滥死者.……晋之羯胡别明明匈奴别部, 而其状高鼻多髥, 与西胡无异, 则古之匈奴盖可识”. 则狄人可能也是白种.

    更古老的商周时期, 白种的阿尔泰人或印欧人可能会更多, 而他们大多是游牧人或游牧人的后裔. 特别是其中的匈奴(鬼方、混夷、獯鬻、荤粥、猃狁、胡), 从武丁时代到北魏(386-534)近2000年中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麻烦. 虽然他们从种族上不一定是印欧人, 但其对中国的冲击也间接来自印欧人 - 正如欧洲民族大迁徙时匈奴人, 东哥特人, 西哥特人的连锁反应.

    5.3  第二阶段印欧扩张在东亚引发的民族迁徙
    上面说了一大段中国的白种人问题, 是要说明, 中国在公元二千纪的时候其实也直接或间接的受亚欧草原马的驯化的冲击--通过印欧人, 阿尔泰语系民族(通古斯、蒙古、突厥). 随着马的驯化, 原始印欧人逐渐从乌克兰到哈萨克草原一带向东, 南, 西迁徙, 引发沿途各民族的民族大迁徙, 同时也传播着养马的技术.其中向东的一支.很有可能到达了今天新疆甚至华北, 或者至少把养马技术带到了那里.这些人, 不论是印欧人, 阿尔泰语系人, 或者是通过和前两者交流而学会骑射的西部汉藏语系人, 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一个新威胁.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的时候中国并没有严重的戎狄之患, 到了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3世纪)就严重起来.在商朝, 有羌方, 鬼方, 在西周有猃狁.而且有许多游牧族一直跑到中原腹地来.西周更是被犬戎灭掉.

    许倬云<西周史>(第二章第八节)指出这种迁徙可能有其气象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甚至可以更狭窄的定为西元前1500—1200年间的草原牧群大扩散,使商周的北面与西北面都承受了源自中亚的间接压力(Shernatt,1980:254—255)。西元前1500年时草原与森林的接界在北纬五十六度左右;西元前1250年时,接界北移了二百英里,直抵北纬六十度左右(Watson,1971:42)。这是草原温暖,人口增殖的时期。气候的改变,据竺可桢的研究,显示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地区曾有一段寒冷时期,延长到春秋时期才渐变暖。寒冷的移动由东亚太平洋岸开始,向西渐进经欧亚大陆到达大西洋岸,同时也有由北而南的趋势(竺可桢,1979:479,495)。由竺氏的曲线,当可猜度漠北与西北的游牧民族为严寒驱迫,会有南下可能。邻近中国内地陕晋两省北面的戎狄,在商末周初大为活跃,以致有商人与鬼方诸部的争战及周人为戎狄压迫而迁徙,遂也不足为奇了。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结束> 更进一步说甚至商文化的兴起也和这种扩张有关: 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 手执青铜武器的战车兵也入侵了遥远的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在那里, 他们发现了一种繁盛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商文明就是由这种文化发展而来的.外族人侵与商文明的出现, 这两者间究竟有何关系, 当前的考古学研究尚不能给于明确的结论 .不过, 一般都同意, 商文明的出现, 不是缘于大规模地移植外来成分, 相反, 是由于本士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入侵者只是赋予了某种变革性的力量, 起了促进的作用.因此, 前一章在分析商文明时, 说它是世界古代文明之一.可见, 战车兵侵 入中国北部时, 与他们侵入希腊和印度时的情况不同, 没有造成明显的文化中止.相反,  独特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连续地发展为独特的中国文明, 这一文明从商时期一直持续 到现在.  这种连续性在公元前1027年由商朝到周朝的转变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周人曾长期居住在文明边缘区的渭水流域, 所以他们在借用西、北方牧羊“蛮族”的军事技术的同时, 也分享到商的语言和主要文化.因而, 当周人侵占中国北部时, 中国文明的发展并没有中断.

    总结这一民族迁徙过程可以得到如下简略的过程

    - 公元前1500年, 印欧族雅利安人东迁到中亚和伊朗高原, 将早先来此的印欧人种吐火罗人赶到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 (雅利安人进一步南下入印度)
    - 吐火罗人控制天山和河西走廊一带, 压迫当地羌人和戎人东迁; 部分吐火罗人进入华北
    - 受吐火罗人影响, 中国北部开始出现用马的游牧民族的侵扰.
    - 在戎狄的压力下, 周人被迫南下东迁
    - 周人进入黄河中游, 灭亡商朝, 建立周朝

    其实这个民族迁徙的过程并没有随商的灭亡结束. 随后
    - 商族被打散散居晋鲁卫宋等国;
    - 东夷在周公和齐鲁的打击下进一步东撤南下(他们本来在商末就已经被商沉重打击了),  渐次从豫东, 山东, 淮北退却, 穆王时期的徐偃王之乱的失败乃是一标志, 直至楚灭群舒
    结束了夷人的*存在;
    - 荆人受周人压迫南迁到江汉一代, 建立楚国
    - 越人则进一步受楚人压迫由长江流域撤退到珠江闽江钱塘江流域 

    [ 有趣的是, 公元前7世纪和公元前2世纪还出现过两次逆向的印欧民族大迁徙. 公元前7世纪后期,从蒙古高原到黑海北岸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民族迁徙,伊塞顿人又是迫于阿里玛斯普人(Arimaspea)的压力而西移, 马萨革泰人因受伊塞顿人(Issedone)的压迫,向西迁徙,击败了斯基泰人Scythae, 斯基泰人又将辛梅利安人(Cimmerian)赶往欧洲;追溯源头, 可能为齐桓公和秦穆公对大夏和西戎的征伐(cinason<马萨革泰与斯基泰--吐火罗人研究札记之四> )  公元前2世纪匈奴人赶走月氏人可能更加重要. 月氏人沿途击破了乌孙人和大夏人, 并南下进攻了印度. <草原帝国>在评论月氏西迁时说:“匈奴在把月氏逐出甘肃的过程中,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这些反应远至西亚和印度都能被感受到,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的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在草原一端发生的一个轻微的搏动,不可避免地在这条巨大的迁徙地带的每一个角落都产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此之后, 印欧人基本上退出了东亚历史舞台-直到近代欧洲殖民者的到来 ]

    周人和商人在文化上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比如鬼神观, 酒文化, 封建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度, 等等. 中原为周人入主相当于五胡乱华或满族入关, 是先进民族因为统治阶层的腐朽和军事缺乏活力而为落后民族所灭的例子.不过, 中国后来的文化体制是继承周的制度多些, 商的制度少些.特别是家国体制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商人是宗教*不分的), 奠定了中国今后三千年*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6 结论
    总结:
    -  中国在印欧人之外独立发明了驯马
    -  但是中国人直到商朝并没有把马广泛用于战争
    -  周人的迁徙是受到其他游牧族压力, 属于原始印欧人引起的亚欧民族大迁徙的一部份
    -  周人在与印欧人或阿尔泰人的接触和斗争中学会了用马拉战车建立军队
    -  这种军事优势加速了周人战胜商人的过程
    -  周人入主中原后以自身文化为基础, 融合商文化, 奠定了中国三千年的家国体制 

    所以中国文化一样受到了马的军事使用的冲击, 只不过和在巴比伦印度不同, 和埃及类似, 是文明的一种融合和升华.在这次冲击之后, 埃及的新王国重新崛起, 中国的西周几乎统一了整个黄淮流域, 而巴比伦和古代印度, 却永远成为历史为人凭吊了.

    附:马萨革泰与斯基泰——吐火罗人研究札记之四

      雅利安人的大迁徙势必会对早已到达中央亚细亚的吐火罗人造成影响,在两者交界的区域,部落人民之间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与重组是相当自然的。本节拟从西方史料的记载出发,结合东方文献,简要分析古代中亚地区与吐火罗人和雅利安人有关的游牧部落。
     
      如前所述,雅利安人南迁後,主要转入定居生活,但留在原地(即南俄至南西伯利亚一带)继续游牧的部落也不在少数,这些部落纵横驰骋于瀚海绿洲之间,与南方的亲缘民族保持着某种时战时和的关系,对于他们的称呼,各地是不一样的,希腊人称其为“斯基泰”(Scythae),波斯人则称其为“萨迦”(Saka),当然,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上述指称的涵义也不完全一致,不过大体上可以认为,在公元前一千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在黑海北岸和哈萨克草原之间分布着一个名为“斯基泰”(“萨迦”)的强大的游牧部落联盟。从语言上来看,这些斯基泰人可以认为是与西伊朗人和东伊朗人相对的北伊朗人,即他们说的是雅利安人的语言。但是,古希腊人和波斯人也注意到,在斯基泰人的东方,还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做“马萨革泰”(Massagetae),马萨革泰人与斯基泰人有近似之处,但区别也很明显,可以认为他们是与斯基泰人不同的另一个民族,後来居鲁士和亚历山大入侵中亚时都曾与马萨革泰人作战。
     
      公元前七世纪後期,从蒙古高原到黑海北岸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民族迁徙,马萨革泰人因受东方伊塞顿人(Issedone)的压迫,向西迁徙,击败了斯基泰人,斯基泰人又将辛梅利安人(Cimmerian)赶往欧洲;追溯源头,伊塞顿人又是迫于阿里玛斯普人(Arimaspea)的压力而西移。关于伊塞顿人,我们将在下节详细分析,此处只需大致指出,这是一个吐火罗-雅利安混合部落;而对于阿里玛斯普人,则因资料缺乏,很难作具体的分析。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阿里玛斯普”是斯基泰语的名称,意为“一目”,联系到《山海经·海外北经》中也记载有一个“一目国”,因此这个民族的存在确有一定的真实性。黄时鉴认为,该族可能是蒙古高原西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语部落,对应于前匈奴人,西方则有学者将其比定为中国古史中的猃狁;但无论是“前匈奴”还是“猃狁”,他们都同蒙古高原直至鄂尔多斯高原的游牧部落有关。分析一下此时的东方,我们发现,在从天山到鄂尔多斯的广大地域内,分布着众多的吐火罗部落;当时吐火罗人同黄河上游的源出汉藏人的氐羌人混合在一起,被中原的华夏人统称为“西戎”。西戎的吐火罗人中,最强大的部落是犬戎,其次为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周、秦、赵都源出西戎,周人以羌部落为主,但也杂有少许犬戎成分;秦、赵则带有更多的犬戎因子,关于这方面将在後文详析,此处不赘述)。周人和犬戎的关系非常密切,秦人更甚;但进入春秋之後,犬戎便渐渐衰落,诸戎与诸狄进一步入居华夏,後来大部都被中原四周各大国吸收、同化。公元前七世纪中期,齐桓公曾涉流沙、西伐大夏,这个大夏可能便是後来伊塞顿人中的吐火罗部,这次远征有可能引起大夏的西迁;又,公元前七世纪後期,秦穆公曾对西戎大肆扩张,服灭八国,此举造成大批戎人向西北方向迁移,其中也可能有犬戎等部落在内。因此,如果我们同意前述将阿里玛斯普人比定为猃狁的假说,那么这一次民族大迁徙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中原和蒙古高原的汉藏人和阿尔泰人对印欧人实施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击,结果是吐火罗人的势力整体上向西北方向退缩,而斯基泰等雅利安人也因这一压力向西移动。此後,吐火罗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的另一支——月氏兴起,成为河西的霸主。
     
      加富罗夫在《中亚塔吉克人史》中,将“马萨革泰”与“大月氏”等同起来,应当说,这一分析是有一定的启发性的,但从地域上来看,两者差别太大,中间还相隔有不少别的部落。不过,从名称上分析,“马萨革泰”与“大月氏”的确存在某种关系:“Massa-”是雅利安方言“大”的意思,“Getae”则可以对应“月氏”。如果我们联系到亨宁的假说,那么此处的“Getae”和“月氏”就都可以看成是“古提”(Guti)的对音,即他们与更早的古提/库提人可能存在着亲缘关系,也就是说,马萨革泰人中存在着吐火罗成分。但是从地域上看,由于夹在属于雅利安人的斯基泰人和吐火罗-雅利安混合的伊塞顿人之间,马萨革泰人不大可能是纯粹的吐火罗人,而又与邻近的斯基泰人习俗相近,因此他们很可能也是雅利安-吐火罗混合部落。

    original link
    http://www.cqzgbbs.net/viewthread.php?tid=246113&extra=page%3D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