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海啸发生,据报导死亡人数已达25万之多,堪称近年罕见的自然灾难。灾难突发时,人们逃生之不暇,很难在这样性命交关的时刻去摄影或录像(这些设备发明之前当然更不用提了)。到了事后,死亡者自然无法再向人们述说所见的景象,生还者虽然可以根据当时的印象有所追述,但这种追述也不可能准确——早就有心理学方面的实验证明,人们在匆促间所见的情形,事后追述起来误差极大。 海啸而外,地震、洪水、飓风……,诸如此类的自然灾害,也都有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如实记录剧烈自然灾难的真实图景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 既然如此,每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关于海啸、地震、洪水、飓风之类的报道时,我们除了报纸、杂志上看到的受灾图片,或是电视上看到的劫后景象——这些都是很容易在事后得到的——之外,脑海里还会浮现出什么图景呢? 我曾经拿这个问题问身边的一些人,答案当然各不相同。有人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先前在一些绘画作品中看到的图景,有人则因对一册讲灾难时逃生技巧的书印象深刻,脑海里总是先浮现各种逃生场景,……不过,稍一思索之后,多数人都会同意,如今,我们脑海中关于剧烈自然灾难的图景,主要来自电影。 那些灾难片、幻想片,依靠编剧导演的想象力,依靠电影特技,如今更有电脑特技,向观众展现了各种自然灾难的图景,有机会在中国上映的如《龙卷风》(Twister)、《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启发了观众的想象力。有朋友对我说,这次海啸死了这么多人,使我觉得象影片《后天》里所展现的那类灾难图景,也真的有可能出现啊!
这位朋友的感叹,倒使我想起了一个问题。我注意到,我们好像没有国产的灾难片(或许也拍过,但以我记忆所及,至少没有公映过),这种品种在我们这里可以说完全是空白。以前我们不拍这类影片是可以理解的——拍这样的片子有“给社会主义新中国脸上抹黑”之嫌,谁敢找死?但是如今已经改革开放快30年了,这类禁区应该早就不存在了,然而这个空白依旧是空白,这就不能还用“禁区”之类的说法来解释了,应该另有原因。 首先,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技术水平不够。驾驭这种题材,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之所以不够,主要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扼杀想象力。而且,在扼杀想象力这件事情上,我们一直“从娃娃抓起”——从小就不许孩子们胡思乱想,从小就只准按照标准答案回答问题。所以我们的幻想电影(灾难片也可以包括在内)一直拍不好——其实从来也没有好好拍过。 其次,电影这玩意也已经有点“赢家通吃”的状态了——好莱坞的电影就有点像微软的视窗,人家已经拍出了许多灾难片、幻想片,形成了相当高的标准,你再来邯郸学步,就很难被观众接受。况且如今你即使有了比视窗更好的操作系统,也未必能够取代视窗。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于已经进入“看碟时代”的中国电影观众来说,还依靠“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之类的套话,通常也不会有什么号召力了。
再回到海啸的话题上来,请注意,在电影《深渊》(The Abyss)和《后天》中,都有巨大海啸的图景,而且都表现得极为壮观(或者说极为惨烈)。你当然可以说,这只是巧合而已,有什么意义吗?难道我们能依靠电影导演或制片人来防灾救灾吗? 确实,防灾救灾不是电影导演或制片人的职责,他们没有这个义务。但是,他们的作品,却真的有可能对防灾救灾有所帮助。这些幻想电影中的灾难图景,至少可以打开我们的想象空间;而影片中所设想的应付灾难的方法,也可能对现实中的防灾救灾工作有参考价值。 如果影片中的灾难是人类已经有办法应付的,那通常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就要编得与已有的知识符合,那人们看了影片,起码也能长一点知识——平常你大约不会去看“海啸逃生指南”之类的读物吧?你看《后天》的概率总比你看逃生指南的概率要大些吧? 如果影片中想象的灾难是人类迄今还没有经历过的,那么影片中想象的应付办法,就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创新性质和探索性质——至少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了。而你看幻想影片的概率,恐怕还是会比你思考人类从未经历过的灾难及其应付办法的概率要大些吧? 所以,没事多看看幻想小说和幻想电影,好处很多。起码,可以培养、激发或恢复一点我们的想象力。
original link http://www.shc2000.com/0502/sheigeil.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