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北京科技报揭穿蒙眼辨物
  • 十八层地狱的垂练世界最大的阎罗王(图)
  • 科学家在北极发现疑似外星生命体
  • 西伯利亚冻土发现休眠数万年的原生动物
  • 水下神秘蛙鸣困扰俄潜艇
  • 神秘念力医学横空出世 大师行踪扑朔
  • 千年万载不死的动物
  • 肉身和尚圆寂3年身不腐 仍长头发和指甲
  • 每日进食25蜥蜴维生的印度男孩
  • 网瘾:一种日益增长的社会担忧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水下古城悬疑十年 央视《走近科学 》招募潜水探秘高手<%=id%>

        全国第二深内陆淡水湖——云南省的抚仙湖水下,是否真有古城奥秘?央视《走近科学》栏目将于下月中旬对抚仙湖进行水下考古探秘,并向国内公开招募潜水探秘选手

      水深突破30米的时候,耿卫开始贴着湖底缓缓上行。
     
     
     
       一个巨大的黑影突然伫立眼前,那是一块高3米、宽6米的石碑。尽管看不清文字,莫名的力量让这个30多岁的潜水探险家双膝跪下,虔诚三叩首。

      这是2004年夏天,云南当地的潜水员耿卫自费对抚仙湖进行的一次古滇文明遗址考察。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内,距离昆明100公里,这是全国第二深内陆淡水湖。这样的考察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耿卫从年轻时便致力于寻求的水下古城奥秘,却依然静静地躺在深蓝之下。

      两次水下考古直播

      日前,当地政府已经决定,将于下月中旬与 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联手对抚仙湖进行第二次水下考古探秘,并向国内公开招募潜水探秘选手,报名者除了会深潜水外,最好要有参与水下考古的经历,如参与过“南海一号”、“碗礁一号”沉船揭秘……

      此次水下探秘长达7天,将对近几年水下古建筑的新发现如“斗兽场式建筑”、“水下金字塔”等遗迹进行进一步考察,同时采用空中飞艇、水下拍摄、声纳探测扫描等特殊拍摄手段,挖掘和展示水下古城的各种谜团。

      事实上,早在2001年6月3日,央视就已经耗巨资进行过水下考古直播。耿卫对《第一财经日报》解释说,整个水下城至少2.4平方公里,而央视只可能拍摄到很小的一个角。

      1800年前的古城

      公元前106年的古滇时代,西汉王朝在抚仙湖一带设立了俞元县,但俞元古城后来在地球上神秘消失了,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此后,当地就一直流传着水底城池的传说。在那个古老的传说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连同古城一起沉入湖底的人,至今水下生活得好好的”;还有人说,在潜水时看到了水下 木乃伊,男人前倾,女人后仰,站在湖底。

      1998年,一次偶然的潜水,耿卫发现了距离湖边300米的一处石堆,或如俄罗斯方块般镶嵌,或用水泥填充缝隙,或错落有致左右对称。他相信,这些都是古滇时代的建筑。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城?300米长、7米宽的青石板大街,接近未改造前的北京王府井,30多米高的建筑,高过当地如今的最高建筑,2.4平方公里的规模不逊玛雅文明,而这一切都建于1800年前。

      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教授徐啸虎认为,根据出土陶器和史料推断,这是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古滇国遗迹,曾经的繁盛程度可能远超中原。因为地壳运动,或水位上涨,最终把这座盛极一时的古城吞没。

      孤独的探秘

      当耿卫第一次告诉别人,他认为自己已经发现抚仙湖畔民间传说中的水下古城时,一个朋友特意绕过巨大的餐桌走到耿卫旁边,摸摸他的额头说:“体温正常,看来是酒喝多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耿卫开始了10年漫长而孤独的考察求证。

      刚开始,他在残石中找到一片陶瓷碎片,激动地找到云南省文物局,时任局长断定此乃宋代之前的文物,但还需要录像以供专家分析。此后,他用自制水下摄影机拍下部分古迹外观,再后来,他也写过很多考古开发的计划书交给当地政府寻求支持。但是,由于遗址中找不到文物或者文字,难以确定其价值,抚仙湖底考古一直被搁置。

      “现在中国的考古更多的是侧重文物发现,而不是古迹遗址。”历经近10年的探索后,耿卫已经成了半个考古专家。现在他开始研究甲骨文、古埃及文和玛雅等文字,以期能从古城石块模糊的纹路间找到蛛丝马迹。此外,他还自费购买了数十万元的复杂仪器,继续他孤独的探秘路程。

      遭遇投资风险

      “只要能找到地质专家证明,石群是人为而非地质作用结果,即使不探究其年代,也足以问鼎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在今年3月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澄江古生物化石发现者、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谨慎表示,抚仙湖底这些类似建筑的石堆,到底确是人类遗迹,还是地质运动的天然之作,有待进一步证实。

      侯先光认为疑点在于,中国历史上都是采用木材做建筑材料,因而不能像欧洲古建筑那样保存久远。抚仙湖底这些类似建筑的石堆,可以确定是1000年以前的。但果真是人工建筑的话,这样的建筑形式为什么没有留存下来?

      求证这个问题需要巨大的投入,这已经不是耿卫个人所能承受的了。一台水下

    [1] [2] 下一页

    摄影机60万元,一架声纳扫描仪100万元。“南海一号”从准备到展开完成考古调查,经费超过300万元;去年的“碗礁一号”水下考古更是耗资过亿。耗资如此巨大,所幸回报也很丰厚——南海、碗礁的沉船,装载了上万件一级文物。但是如果抚仙湖水下石群只能找到零星瓦片罐,那么大的投资风险又有谁来承担?

      “只说探秘,避开考古”,这也许是当地政府一个聪明的尝试。在当地政府看来,通过即将到来的6月探秘活动,可以为该地赚足人气、发展旅游业,而考古的事,则再慢慢推进。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