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
  • 大猩猩向英国演员求爱
  • 科学解密:特异功能的董事长遇到魔术师
  • 谈UFO研究怪现象 究竟是否伪科学?
  • 雪豹专家从未见过野生雪豹 这是谁的悲哀?
  • 二十年来的(中国)十大伪科学代表作
  • 飞碟不是科学的命题
  • 伪造神奇
  • 从草堂走向大雅 风水教授变身艺术家
  • 狂人与人类复活科学计划科学吗?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神创论者谎言数则<%=id%>

    我前一段时间批了中国科大校长宣扬迷信,惹怒了一批佛教徒;最近《生物课本上的进化子错了吗? 》揭穿了神创论的三个谎言,又惹怒了一批原教旨基督徒。有个叫吴国安的,据说澳大利亚的一名医生,跟在我的文章后面连篇累牍地列举进化论不成立的证据,自称已经把我吓得手脚发抖。其实他所列举的证据,全都是从原教旨基督教的宣传品中收集来的谎言,而且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谎言,我以前已经多次批驳过,还编写了个常见问答《神创论的种种无稽之谈》。我之所以在1993年开始走上反击伪科学的不归路,正是被这帮无知无畏的神创论者所惹怒。下面我就列举吴国安所传播的谎言,再摘录我以前的文章一一做个简略的驳斥,也算是常见问答。
      在科学上大家一致承认的作为宇宙中普遍真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根本就否定了达尔文进化论;因为从变形虫进化到人是一个规律(有序)增加的过程,也就是熵减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故是不可能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几种表达方式,其中一种是:在孤立系统内实际发生的过程中,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熵可以被通俗地定义为混乱度,所以也可以通俗地表达为:在孤立系统,混乱程度总是变大。神创论者在引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通俗说法否定进化论时,完全无视了其前提:孤立系统。所谓孤立系统,是指与外界不发生相互作用,即与外界无热量、功和物质交换的热力学系统。地球不是一个孤立系统,它与外界有能量交换:吸收太阳能和散发热量;又有物质交换:陨石坠落;所以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在开放系统中,熵可增可减,可以由简单变复杂,无序变有序。即使是在一个孤立系统中,也有可能在全体熵值变大的同时,局部的熵值减小。
      在自然界中,自发地由简单变复杂,无序变有序的现象屡见不鲜。所有的生命现象(比如鸡蛋变成小鸡、小鸡变成大鸡)都是这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现象。即使是非生命现象,这种现象也不少,雪花、沙丘、晶体、旋风、石钟乳的形成,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子。
      人类对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其先声者可能要推选伟大的法国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大约在1860年期间就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明了无生物不能产生有生命的活物。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云南省澄江县冒天山发现的古老生物化石群,即动物界中所有不同体形构造,属于门一级的动物有50多门,比现存的30多门更多;同时,一次性地,以*性的姿态在寒武纪时代突然大量出现,完全没有达尔文进化论者所提出的渐进进化的痕迹;并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新的门出现。其实,不单在澄江发现古老生物化石群,早在1909年,华克特在加拿大的伯基斯页岩中,发现多种海洋动物的化石在寒武纪时代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进化论者,非但不能解释这突发性的现象,更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不同动物门一次同时出现后,又有减无增。
      第一,在寒武纪之前,动物已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自五十年代以来,古生物学家已在世界各地三十个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乃至动物,特别是在1995年,在纳米比亚火山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之后,已很少有专家怀疑前寒武纪的多细胞生物和寒武纪的动物没有相承关系。第二,寒武纪的动物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持续了几百万年,这在进化论史上当然是短时间,但对神创论来说,却是长得不可思议。第三,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在寒武纪地层出现并不等于几乎所有动物的种在那时候都已出现。事实上,寒武纪的动物一般地只是那个门的原始物种,以后几乎全都灭绝了,后来的物种是进化来的。比如,寒武纪只存在一、二种原始的脊索动物,而丰富多彩的脊椎动物各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都是在寒武纪之后从原始脊索动物逐渐进化来的。现代脊椎动物各物种更都有了几亿年的进化史。第四,为什么几乎所有动物的门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出来,现代生物学并不是没有解释的,而是已有不少的解释,目前被较为广泛接受的,是Hox基因调控理论。动物的形态虽然千奇百怪,在分子水平上的调控却是一致的,而且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要在发育过程中Hox基因调控有一丁点儿变化,就能引起形态的剧烈改变。
      到目前为止,所有考古学家还没有在化石中找到物种与物种之间所谓突变后所产生的过渡性生物。这是达尔文进化论者到今天为止还无法回答的缺环问题。他们认为从一物种进化到另一物种,需要千百万年慢慢逐渐演变、进化。那么这个期间的过渡性生物化石在哪里呢?这不应该是到目前为止连一块都还找不到的问题,乃是如果进化论是科学事实,那么这种过渡性的生物化石,应该是到处随手可得的东西才是。在20世纪70年代,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尼尔斯·埃尔德里奇和斯蒂芬·斯坦利对世界各地层所发现的化石,

    [1] [2] 下一页

    从整体上重新评估了它们的证据,得出的结论却是:如果进化的要意是解释一种生物可以渐渐改变成为另一种生物,那么化石证据最大的贡献就是说明进化论没有任何证据。古尔德说:绝大多数生物化石的历史都包涵两个与渐进式的进化论有冲突的特点:1)稳定:过去绝大多数的生物活在地上的时候,都没有显出任何进化或退化的现象。多数物种在地层中出现时,与它们消灭时的外形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有外形的改变也都十分有限,并且没有显示进化的一定方向。2)突然出现:世界各地调查的结果证实,任何物种并非由始祖逐渐改变而来;相反地,各种生物出现时都已经全部完成了。
      事实上,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两年后,就有一具类与类之间的过渡型化石出土,即著名的始祖鸟。这个过渡型是如此直观,以致神创论者到现在还在造谣说它是伪造的。在《物种起源》发表之后的一百多年,古生物学有了十足的进步,但是化石纪录仍然很不完全,而且永远不可能完全,因为生物体能够形成化石是很偶然的。根据古尔德等人提出的间断平衡理论(吴国安对该理论的介绍是极其不准确的),生物的进化模式是在长时间的稳定状态后,在短时间内发生激烈的形态变化,生物体的过渡型往往发生在很小的群体,很小的区域和很短的时间,它们能够形成化石并被发现的可能性也就要小得多。因此毫不奇怪,时至今天,仍然有许多缺环没能找到,而且可能永远无法找到。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没有任何过渡型化石;恰恰相反,我们已找到了几千种过渡型化石。在类与类的过渡型中,除了始祖鸟,著名的化石还有鱼类到两栖类的过渡型(总鳍鱼,鱼石螈,棘石螈)、两栖类到爬行类的过渡型(蜥螈)、十几种从爬行类到哺乳类的过渡型(似哺乳动物爬行类)、陆地哺乳类到原始鲸类的过渡型(巴基斯坦古鲸)。在种与种的过渡型中,最著名的有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一系列非常完美的过渡型,和从古猿到人的过渡型。
      间断平衡理论,只是解释为什么过渡型难以被找到,并不否认过渡型的存在,更绝非否认生物进化的事实。恰恰相反,这个理论的提出者古尔德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抨击神创论,如他所言:  但是古生物学家已发现了一些过渡形态和过渡系列的极好的例子,完全足够说服任何不抱偏见的怀疑者接受生命的自然谱系的事实。(Natural History, May 1984)
      1981年,在美国自然博物馆的演讲会中,英国自然博物馆的资深古生物学家科林·帕特森(Colin Pattison)在演讲中,首先向在座的专家们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反映了他个人怀疑很多进化论者所认为肯定的知识。他说:你们谁能告诉我进化论里面有哪一条是你确实知道、完全无误的真理呢?我曾问过自然博物馆地质部的人员,我所得到唯一的答案是完全的静默。我又问芝加哥大学进化形态学讲座的听众,其中有一群是很著名的进化论者,等了很久还是一片沉寂。最后有一个人说:我确知的只有一 -- 就是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不应该教进化论。
      断章取义地引用进化生物学家的话,加以歪曲,让读者误以为进化生物学家自己都对进化论没有信心,这是神创论者的惯用伎俩。上面这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就是神创论者的杰作帕格森本人早已澄清过,感兴趣者可看这两个网页:http://www.talkorigins.org/faqs/patterson.html
    http://www.cs.colorado.edu/~lindsay/creation/quote_patterson.html。在当今生物学家中,几乎找不到还有谁会对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这一事实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帕特森至少认为进化论的基本原理--共同祖先学说(即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是确实知道、完全无误的。他在1998年临终前写定的《进化》(第二版)一书的结束语如此写道:不同物种之前所共有的错印,在我看来乃是共同亲缘关系的无可争议的证据。(Evolution, 2nd Edition (1998), Page 122) 摩西十诫中有一条是: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但是我所见识的网上基督教传教士,没有一个不破诫的。也许他们认为,为传教而作假见证,不仅不下地狱,还捞到了上天堂的门票。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