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荆 《中国经济时报》副总编辑国际问题专栏作家
“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这段话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的开头。话是苏格拉底说给格拉孔的。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格拉孔说:“你说的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苏格拉底立即回答说:“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
这就是那个著名的“洞穴假象”的出处。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伟大的寓言之一,它已经响彻了三千年。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激动人心的震撼力。
在柏拉图的寓言里,穴居人并不是病态的人,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正常人。穴居人指的是这样一种人类现象:由于他们的自缚状态因此同外部世界处于某种程度上的隔绝之中。这里自缚和隔绝是穴居人的两个重要特征。
隔绝是穴居人的外部特征。穴居人被一层厚厚的外壳包裹着,他们的感知系统,眼睛、耳朵、鼻子、手等等,都被这层外壳所阻隔而处在扭曲状态。因此,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总是不能形成对流,外部世界的信号,如语言等都做了“错误”的理解和解释,而外部世界也相应地无法准确理解和解释他的信号,这样,彼此呈现出来的是怪诞的形象。由于信号的扭曲,在与外部世界对抗的场合,总是导致交流中的正反馈。一个正常维持的系统,一般都是负反馈的,但是对于穴居人,则不是这样:你发出的仇恨(比如仇恨+)信号,在洞穴机制下,变成了更强烈的仇恨(比如仇恨++),结果导致对抗的升级。
这样的隔绝,在我们看来,其基本的原因,是自缚。当然外在的强制也能够形成隔绝,但是,穴居人则不是因为外力造成的,而是自我设置的境况。一般来说,这种境况与文化传统、民族性格、*体制、意识形态和主权制度有关。这种状况的形成一般都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以至于对于当下希望探求这种境况的人,已经无法准确地弄清楚因果关系,在漫长的因果链条上,究竟何者是因何者是果,变得不那么容易弄清楚了,成了“一笔糊涂账”。
在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那里,辩证法是摆脱这种穴居状态的途径之一。辩证法的含义是对话,是通过对话发现真理的办法。对于穴居人来讲,对话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总是沉湎于内心,不与外界对话,自然也就说不上从洞穴里走出了。
对话一般都是在平静的情景中进行。这是一种温和的、理性的交流过程。两个穴居者如果能够这样对话,那么他们大概是能够共同进化的。这也是知识分子们一厢情愿地设想的进化模式。
当然,这样的进化模式一直是哲学家的理想,而在现实中,进化更常见的是由刀剑推动的。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把最伟大的荣誉授予那些战争中的勇士。人们创造出最美好的语词来描述自己温馨的居所,并不惜用战争扩展、捍卫自己的洞穴。但是,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蹂躏,辩证法的理想开始在现实的历史中,扎下了根。人类开始学会了超越各自的洞穴,通过对话实现进化。
法国和德国的关系,就是这种进化模式的典范。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对话,两个国家的人民已经可以化解各自心中的仇恨。2006年7月份,两国共同的历史教科书就将问世。在谈到这件具有伟大象征意义的成就时,法国教育部长吉勒·德罗宾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像岩石那样固化。我们以为已经蚀刻在大理石(墓碑)上的敌意,其实并非永恒,而有可能在属于两国民众的书本上写出新篇章。”没有来自于心灵深处对洞穴的超越,没有来自于对更高目标的忠诚,经过数百年积累起来、蚀刻于大理石上的那些敌意,是不可能被轻易地抹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