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录祖先荣耀和历史 凳子比金钱还宝贵(图)
  • 崖密室 神秘古崖居主人原来是东北小矮人
  • 京将对已发现最大六朝古墓进行就地保护
  • 州将引资近亿元打造中国侏罗纪生态公园
  • 上取汁凿个洞 加拿大枫树能流出糖浆(图)
  • 楚乐舞民间传承三千年 仅一人还通会全舞
  • 诗亮相伦敦街头 英国李白穿梭申城地铁
  • 魂国魂共兴共荣 华夏儿女清明公祭炎帝
  • 长城较好墙体不足两成 保护长城刻不容缓
  • 家译碑文揭明光寺历史 填北京地方志空白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种证据表明诗人李白出生地确定在四川<%=id%>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曾在《梦李白》一诗中如此感慨。事实上,自杜甫后千年以来,关于李白的传说一直是层出不穷,而其中争论得最多的,莫过于“李白出生地”的问题。

    “李白出生于四川省江油市,这是确定无疑的。”本月7日,四川省李白文化资料中心专家王慧清说,而其他专家也都表示,李白在江油出生的说法已经逐渐成为了各界的共识。

    李白出生地有两种说法

    此前,李白的出生地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白研究专家康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关于李白出生地,至今被学术界认可的仍然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到了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前种观点主要根据李白的自述以及他人给李白诗文作的序综合推断而得,后者主要是江油市的本地学者根据当地的挖掘以及一些民间文献的研究而得。

    “江油说”如今已渐成共识

    而今,李白出生江油的观点已为海内外大多数学人所接受。新版《简明大不列颠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李白的条目,都明确地表述李白是四川江油人,新版教科书《中国历史》(1993年第一版)也描述“李白,字太白,彰明人”(彰明即四川江油)。

    据了解,“李白故里”落户江油,主要得益于一批珍品的展出。记者在刚修葺一新的中国最大的李白文化资料中心———李白纪念园看到,首次亮相的国宝级文献及文物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江油大匡山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碑(作于公元994年)、“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作于公元1068年),两碑分别载有“先生旧宅在青莲乡,后往县北戴天山读书……”,“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等文字,证明李白出生于江油青莲乡。一同展出的文物还有一级文物李白醉酒石雕墨洗(宋)、唐代石牛(相传李白幼时所骑,并作“石牛诗”)等。

    王慧清也强调:“李白的亲戚、朋友、师长等都留下了文字资料,证明李白的确出生于江油。”

    唐代大篆刻家李阳冰曾为李白编著了《草堂集序》,书中有章节介绍到李白的家事,指出李白的家人迁徙到四川后,李白才诞生。

    得名来由说法颇多

    关于李白名字的由来,自古就有许多传说。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提到:李白母亲生李白的时候,梦见天上的长庚星(即太白金星)降入自己的怀中,因而李白出生后就取名为白,以太白作为字号。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写了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让妻儿一人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大喜,便以诗句的首尾作为儿子的名字。

    对于种种说法,王慧清表示:“这都是民间传说,并没有事实根据,目前还没有史料证实这些论点。”

    自小就是养鸟高手

    “李白的兴趣十分广泛,他从小酷爱饲养奇禽异鸟,十多岁时就养了数千只。”王慧清说。

    [1] [2] 下一页

    王慧清表示,据史料记载,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相当高超。

    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吃惊,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向朝廷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