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南极第二大冰山解体崩裂只因全球气候变暖
  • 鲜为人知女统治者 失踪的埃及唯一女法老
  • 恐龙三大争议问题大解剖:体温、肤色和速度
  • 世界四大凶宅揭开神秘面纱
  • 一块沉没古大陆被发现 13艘核潜艇神秘失踪
  • 百慕大三角日吞噬6架战机 27人失踪
  • 百慕大三角日吞噬6架战机 27人失踪
  • 中国金字塔出现在水下古城
  • 生活中没有数字和色彩丛林神秘一族
  • 美基因研究显示:现代人祖先曾与黑猩猩杂交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狮头、羊身、蛇尾的嵌合体女怪奇美拉现象<%=id%>

        有位52岁的妇女去看病,她看上去非常苦恼。因为实验显示出的结果令人难以置信。虽然她是和丈夫正常怀孕生下了他们的孩子,毫无疑问,他的丈夫是孩子们的父亲,但如今三个已经长大的儿子中有两个被检验出并非是她的孩子,即她不是他们生物学上的母亲,好象她是生下了别人的孩子。

        这是一件真人真事。是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士顿的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一位叫玛戈特·克拉丝高的大夫6年前亲身经历的病历。这个病人,我们就叫她简吧,要做肾移植手术,所以医生就对她的家人进行血液检查,看有没有人适合做捐赠人。简本来正翘首以待,没想到结果出来后,她仿佛受了一闷棍,检验报告说,她仨个儿子中有两个不是她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克拉丝高和她的研究小组花了两年时间揭开了这个谜团。最终他们发现简是个“奇美拉”。奇美拉(Chimera)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怪物,是个狮头、羊身、蛇尾的嵌合体女怪。简就是这样一个奇美拉式的个体嵌合体。实际上她是两个人,即她和她不相同的孪生姐妹的嵌合体,这两个个体在子宫里融合变成了一个个体,所以她身体的一些部分缘自双胞胎中的一个人,而另一些部分缘自另一个人。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潭,但是简并不是唯一的例子,据统计,现在已有30 例嵌合体的报道,实际上的数目可能远比这个数字高,因为有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不寻常的身世。

       简是个极端的例子,最初研究人员都被搞懵了。实验分析的是简和她孩子们的“组织类型”,这种实验是基于叫做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联合体的一套基因,这些基因编码很多不同的免疫蛋白,包括免疫细胞用来区分机体组织和外来物质的细胞表面蛋白。对于每一个HLA基因而言,都有几百个不同的版本,或者叫等位基因,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等位基因组合都是唯一的。但是,由于这些基因是成群紧密排列在第六染色体上的,它们倾向于在一个叫做单型的染色体区段上一块遗传,每个人都遗传两个HLA的单型,分别来自各自父母。

       一般来说,两个人的HLA单型越相匹配,则他们之间进行移植产生排斥反应的风险就越低。如果你需要做移植手术,很明显,你应该在近亲中中寻找相似单型,比如你的同胞就有1/4的可能与你的单型匹配,而你的孩子至少遗传有50%你的HLA基因。

       面对简奇怪的化验结果,研究人员首先考虑的是再检查一遍简和她直系亲属的HLA基因。他们鉴定出简的单型为1型和3型,简的丈夫5型和6型。然后他们再核查简儿子们的单型,证实他们的实验结果没有问题,三个儿子都具有他们父亲的一个单型,但只有一个儿子具有简的单型,其余两个儿子有一个不知来源的单型,标定为2型。

       所以,很明显这只能解释为简不是她两个儿子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可是,他们的确是简自然怀胎所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种可能就是两个孩子都是在出生时给人抱错了,但是抱错在一个家庭中出现两次的可能很小,再加上两个儿子都有他们父亲的单型,所以抱错是说不通的。

        情急之下,克拉丝高将她的实验数据寄给了她的同事,询问他们有何高见。很快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在琢磨这个难题了,为什么组织分型化验确认了孩子父亲的身份,却排除了母亲的身份呢?克拉丝高推测,这种情形只能用母亲是奇美拉来解释。

       但是如果父亲是嵌合体又怎样呢?克拉丝高说:可以想象我们也可以排除事实父亲的生物学身份。这在当一种细胞系总在血液中呈主导地位时特别有可能发生的。动物实验表明嵌合体的确很常见。

       更有甚者,克拉丝高指出,由于当代授精技术增加了双胎率,嵌合体的例子有增加趋势。促排卵药物能促使妇女在同一时间排出一个以上的卵子,又比如很多人工受精诊所还在向子宫内植入超过一个的胚胎。而事实是这些胚胎在实验室的试管杯盘中密切接触或者在被转移到子宫内的时候都可能促进胚胎间的融合。根据英国爱丁堡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的报告,1998年,他们发现了一个由一个男胚和一个女胚意外融合而产生的试管婴儿奇美拉的病历,这个孩子外表为男性,但是他左边内在的繁殖系统却发育出了卵巢和输卵管。

       与此同时,简的谜团也解开了,而且还是个欢喜的结局。因为她的身体里含有双重正常数量的HLA单型,这就意味着她找

    [1] [2] [3] 下一页

    到合适捐肾者的机会更多了。

       但是故事并没有完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种形式与另一种形式的奇美拉可能并不是那样不同,事实上,一些研究人员现在认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就算不全是也有不少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奇美拉。我们不是由单一遗传细胞系所组成的纯血个体,我们的身体是细胞混血的,含有大量从我们母亲,甚至从我们的祖父母或同胞而来的大量细胞,这看上去可能有些不可思议,我们的体内竟然涌动着大量别人的细胞,但是你应该感谢这些外来细胞正是它们让你保持了健康。

       在怀孕期间,母亲的血液与胎儿的血液是分开循环的。但是,一些母体细胞还是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而母亲也可以获得一些胎儿的细胞。实际上,大约80%到90%的孕期妇女携带她们孩子的细胞或DNA,50%的妇女在孩子出世后几十年内血液内仍携带孩子的细胞或DNA,这种情况叫微嵌合体。如果一位母亲生育了一个以上的孩子,那么,长子的细胞可能就会进入次子的体内,而双生子特别是当他们共享一个胎盘时可以互换细胞。

       所以,女性体内即有从她们母亲也有从她们孩子而来的细胞。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起人们就开始注意胎儿细胞存在于母体血流中的情况。但直到最近才有人开始调查母亲细胞进入胎儿体是多么普遍的情形。研究人员已经在成年女性血液内找到了母体细胞。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抽取了32个健康女性的血样,发现22%的人携带有他们母亲的白血球,这些母体的细胞相对比例是很少的,大约每百万个血细胞中有50个。但是研究人员指出,更广泛的血液以及其他组织如骨髓化验将揭示妇女中微嵌合体的真实比例,研究人员认为,不论男女,这种奇美拉的现象还都是挺普遍的。

       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入侵的细胞没有被免疫系统消灭?这些外来细胞在它们的新主体内分裂增殖吗?为什么母子互换细胞?这只是一种意外呢还是有某种目的呢?

       对于胎儿细胞进入母体,研究人员指出他们并不知道这到底有没有特定目的,但这里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细胞促使母亲的免疫系统可以耐受她的胎儿。因为,怀胎十月就仿佛是接受了一个器官的移植。器官移植专家已经了解微嵌合体也产生于某种情况下,即当移植器官中的白血球混入受者的体内时可以促进主体接受移植的器官。而且,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对胎儿细胞长期耐受的故障可能就是妇女某些自体免疫疾病的原因。但是,现在还没有人知道胎儿细胞是否对母体有长期作用。

       至于母亲的细胞进入胎儿,研究人员认为,可能对保持未出生孩子的健康有重要作用。母亲的细胞可能并不是被动地留在你的体内,它们可能对修复孩子的组织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当小孩尚在子宫里的时候。有证据表明有未知类型的母体细胞越过胎盘然后改头换面变成了不同的细胞进而成了胎儿身体的一部分。

       有一种攻击心肌叫做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症的自动免疫疾病,当解剖这种婴儿的尸体时,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婴儿心脏中的心肌细胞只能从其母亲而来。研究人员虽然尚不清楚这些母体细胞是如何到达那里的,但他们认为好像是母亲的血液干细胞流到了发育胎儿的心脏处然后再转化为胎儿的心肌细胞。

       问题是,这些母体细胞是干什么用的?它们是孩子自体免疫疾病的起因呢还是它们在试图干预这一疾病?一种可能就是母体细胞的存在激发了孩子的免疫系统导致它攻击其自身的心脏。母亲和孩子其实是相互耐受的,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胎儿的免疫系统就将母亲的细胞当成外源物质来袭击了,在交火中就把胎儿自己的心脏细胞当成靶子了。

       但是,研究人员还有一种更加积极的解释。这就是母体细胞在试图修复损坏的器官。虽然研究结果尚不能告诉我们那种解释是正确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这种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微嵌合体现象肯定对我们的机体具有有益的功用。

       所以,微嵌合体或者叫微奇美拉现象不仅将让免疫学家重写他们的教科书,而且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与其说我们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不如说我们是由很多很多个体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在某一水平上,你就是你,一个有着你自己思想和感情的人。但在放大到另一视野上,你就是一个由各种细胞组成的一个超级群体,这些细胞有些协作,有些竞争。再将镜头转到你的基因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水平上,你就会发现个体的染色体和基因的冲突全都是为了通过下一轮的自然选择,这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上一页  [1] [2] [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