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9月21日电 (潘海平 张丹丹) 地处浙江西部的龙游石窟是世界罕见的古代大型地下建筑群,近日众多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这个石窟已开发的5个洞室已出现诸多病害,再不及时保护,这一文化瑰宝最终将会坍塌消失。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龙游县城北3公里处的凤凰山麓。1992年4月当地的农民用4台抽水泵花了17天时间抽干了被称为无底塘中的水,发现了这一古代大型地下建筑群。龙游 石窟群规模巨大,在方圆0.38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着大小24个洞窟,每个洞窟的面积从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顶部呈倒斗型,洞内分布着若干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洞顶和石柱上均匀的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义的凿痕。由于考古界对该古代地下工程的开挖年代和开挖目的尚未确定,也由于石窟群的选址、斜顶设计、鱼尾形柱、石刻花纹等众多科学悬念,所以在考古界还是旅游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岩力学与工程学会教授方祖烈说,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修建龙游石窟大型地下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它的工程规模、施工难度、建筑艺术和科学性等方面均可与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媲美。
而如今,这一地下建筑群正在被侵蚀。湖南水利水电设计院工程师彭春雷说,1号-5号洞窟由于洞室处于地表附近,且挖洞年代久远,受风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岩体卸荷拉裂,裂缝发育并不断扩张,围岩稳定性降低,洞窟安全隐患日趋严重。洞窟于2001年3月开始进行抢险加固工作,目前已完成3号、4号、5号石窟的加固施工,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因石窟加固缺乏总体的系统研究与考虑,石窟现状堪忧。
专家分析,洞窟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本身受各种因素作用,导致岩体风化不断加剧,洞窟岩体力学强度不断降低,最终将因岩体的拉张弹性强度不能承受洞顶的拉张变形而垮塌,目前2号洞顶已出现贯穿东西的张性裂缝。
因岩石本身具有遇水膨胀、失水干裂特性,随着风化的加剧,地下水渗透,溶蚀作用不断进行,导致节理裂缝规模的扩大,延伸增长,以及产生新的裂缝,最终各组节理相互组合切割岩体,使其岩体分割成各自独立的岩块,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塌顶,直至穿顶或沿层面产生平顶式掉块。
在石窟内分布有各种大小不一的鱼尾状石柱,这些石柱对洞库稳定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因各种因素的作用,许多石柱已出现大量风化或应力裂缝,其岩体强度也显著降低,一旦裂缝发展贯通石柱发生整体破坏,势必破坏石窟洞顶的稳定,造成洞顶坍塌。
洞窟间间墙及边墙,因存在斜切贯通的节理裂缝,在上部岩体荷载作用下,洞室围岩可能沿此破裂面发生剪切变形而导致洞顶坍塌。
在石窟洞口,因风化严重,大部分岩体已处于强风化状态,岩体破碎,呈碎裂状结构,岩块间相互结合力差,在重力作用下易沿节理面、层面、泥岩夹层等较弱界面发生脱落、掉块。
湖南水利水电设计院的专家们表示,虽然对龙游石窟的抢救加固保护工作已进行了三年,但限于目前经费欠缺的状况,真正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在前期,因缺乏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已采取的加固措施在技术上尚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如锚孔注浆材料的选择与配比,喷射混凝土层的防水、排水技术措施,防渗加固注浆材料的选择与配比研究试验,石柱加固技术方案与材料的研究等。这些专门的研究试验工作,对完善加固技术方案,确保洞窟加固系统,全面、有效地进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敦煌研究所副院长李最雄说,中国西北的古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已经遭到大自然的严重破坏,龙游石窟再不加以大力保护,难免会重蹈敦煌的覆辙。(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