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杰---黔南州旅游局局长。1995年向世界公布并悬赏破译者:谁能破译黔南六大谜,将享受一次免费环球旅游,获得一颗价值十万元人民币的罗甸宝石和一枚用三都黄金制作的金像。
清明时节,我们带着对黔南六大谜的疑问和兴趣,踏上了贵州寻谜之路。 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山路崎岖,河流纵横,有的地方甚至不通公路。
经过长途旅程,我们来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一个叫姑鲁坡脚姑挂村的地方。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面积达44%,县府三合镇依山傍水,海拔450多米。
我们在村里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几个圆滑的石蛋,这些石蛋大小不一,非常沉重, 好客的村民让我们坐在石蛋上休息渴荼。听我们要看岩石生蛋,热情的吴氏村民主动为我们当向导,带我们来到山谷中一小溪旁, 只见溪旁平整的岩壁上三三两两的排列着向外突出的圆溜光滑的石蛋!我们一时激动,竟忘了疲劳,连忙拍照。石蛋斜线排列, 靠左下的那个即将“出生”。
待我们忙完,坐在田埂上休息时,吴村民说,这不算多,山上悬岩处更多。 山被苍翠的树木全部覆盖,坡度70多度,几乎是直上直下,令多少探险者望而却步。但探索欲望支撑着我们,一定要上去看个明白。吴村民带着我们,几乎像猴子攀岩一样,手抓着树枝、 滕条向山顶爬去。心里早忘了这样上去下来之路的危险。爬上70多米高处,在一悬岩绝壁处, 吴村民指着前方说:“到了。”我们抬头一看,悬岩上一个石蛋突兀而出,映入我们的眼中。这真是岩石生蛋最壮观的地方,只见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等待降生的石蛋布满了整个悬岩。就像一排母鸡按先后顺序生蛋一样,有的只露出一丁点“蛋头”,有的已露出一半,有的已挤出岩石就要降生大地。“生下”的石蛋沿着悬岩依次排列,大小不等,估计最轻者有几十千克。 石蛋为青赤色,表面有如原水断面般的纹路,纹理清晰。突然,吴村民指着这个蛋说:“快生了!”果然,他轻轻一碰,石蛋脱岩而生。能亲眼目睹石蛋降生,真是意想不到的事。吴村民告诉我们:石蛋要30年左右才降生一个,我们真是吉祥有福。无意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双黄蛋构造的石蛋。
我们看到地上有一个石蛋已开成两半,吴村民说,这是去年几个外国人上来后,为了弄清里面有什么东西,特地敲开的。对于岩石生蛋这一奇观, 地质学家们考察后作出了不同的分析。香港大学地质系陈龙生先生认为,因此处山岩处在“下泥盆纪”地质层上, 它的形成已有四、五亿年,在岩石最初形成和此后的挤压中, 由于原始成分的差异和形状的不同在地质运动中逐渐产生。又有的地质学家分析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沉积礴石透镜状的岩石, 由于与周围岩石不同,经过亿年的沧桑风雨,它们相继脱离原岩石而产生。 还有的地质学家与生物学家通过石蛋外表木纹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岩石中含矿物质的差异在地壳中受地热形成一种结晶体,在地热运动中逐渐脱离原岩石。也有的生物学家在现场观察后指出, 三都县的石蛋更多像恐龙蛋,但经化验并没有恐龙基因。他们的分析均有道理,但不管怎么说,这有规律的、按秩序的在悬崖峭壁间定时生蛋的奇观足以让人着迷。
三都另一奇谜是“冷热洞”。洞中温差极大,人在洞中行走,上身如处盛夏时节,而下身却如处冰窟,1995年,香港翡翠电视台闻讯到“冷热洞”拍摄专题片。 摄制组人员为了亲身感受,特地上身赤裸,下穿棉裤,进洞实验。当两位健壮的男人从洞里出来时, 只见他们上身冒汗,而小腿不停地抖动。1996年元旦电视片在香港播出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有专家认为岩洞中的地面是一个大吸热体,由于山洞空间气流的流动,贴近地面的温度就很低,而距离地面越远温度也就越高。一些地质学家则认为,洞中地表岩石与洞顶岩石结构截然相反,地面岩石是一种奇特的“冰石”,而洞顶岩石却具有释热功能, 因而形成了这种温度反差。但为什么两种不同构造的岩石会如此巧合地聚集在同一洞中呢?人们还曾推测: 亿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的急剧变化,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异变而生成了这个奇特的冷热洞。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你不妨亲身体验一下。
[1] [2] 下一页
三都还有个谜,在拉揽乡一带的大山中,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草本植物,当地人称“风流草”。这种植物枝纤细,呈嫩绿色,看似一般植物无异,但是奇妙的是, 当水族姑娘们对着它唱起情歌时,它便会随着歌声翩翩起舞,叶片呈分开,交叉,拥抱等,动作迷人,让人陶醉。1991年,“风流草”到北京颐和园,上海,广州等地进行了展出,看过“风流草”表演的各行专家提出过不同的观点,香港中医师李宝汉分析说,“风流草”像人一样善解风情,能够识别情趣, 是一种生命智能植物。而有的植物学家则认为,“风流草”的枝叶中含有一种能够感受音频的物质,情歌旋律优美,“风流草”正好能感受情歌的音频,当它接收到这种信号后, 就能产生共鸣和振动。然而,究竟“风流草”为什么会随着情歌翩翩起舞,至今仍无定论。
神奇的三都已让我们捉模不透,而荔波县的另一个谜又吸引着我们。荔波县的茂兰斯特喀原始森林是国家级保护区,是世界同纬度中仅有的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景观, 是一个罕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在县旅游局老彭的带领下 ,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多摩的瑶族村寨。据考证,瑶族的族源与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有密切关系。这里的瑶族为白裤瑶,村民们依然保留着原始而古老的生活和耕作方式。细雨蒙蒙中,在一片小树林里,我们找到了瑶族墓地,墓地伫立着一根根各式的瑶族人膜拜的图腾柱,柱身雕刻着原始古朴的花纹, 中部扎着一对牛角,柱顶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乡长介绍说每当瑶族人安葬了先人之后, 便要以隆重的方式杀牛祭祖,把牛角安放于柱上。据州里的专家说, 这种瑶族人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图腾崇拜竟和万里之外的美洲印第安部落的图腾柱极为相似。“图腾”一词,为北美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它民族也有与“图腾”意义相同的名称;如在澳大利亚有的土著部落称之为“科邦”;我国鄂温克族则称之为“嘎布尔”; 这些图腾形状各异,为本族所崇拜。最早记述印第安语“totcm”一词的是一名叫J.朗格的英国人。 有关图腾柱相似这一谜案,有的学者就认为,瑶族与印第安人同是山地民族,鸟与兽都是他们生活中重要内容,加上相似的环境氛围形成了相似的山地文化,因而产生了这种图腾崇拜的巧合。巧合论的观点并不被所有学者所接受。 而另一些学者就认为居住于黔南瑶山深处的瑶族有可能进行过大迁移,印第安人就是由中国的西南长途跋涉至美洲的。反对巧合论观点的人还从一些考古中提出论据,在印第安人与瑶族的原始遗物中,还有不少相似之处,从而提出了印第安人与瑶族在很久以前同属一支的可能性。
黔南州的独山县之所以引人注目,无疑和“天外来客”相联系。据说在中国, 这里是飞碟光顾最多的地方。独山是以其境内的一座孤伶伶的山而命名的,当我们来到山脚, 看到这山确实与众不同。1988年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独山县高三学生潘文海等4 位少年在该县上空看到一个斜飞并向四周射出光束的物体,光束呈橙红色,底部有火花似的红点。 令人震惊的是两年后,独山云顶林场一片森林突然向同一方向倾斜折断。这一奇特现象被一些人认定为是“天外来客”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迹,至今可见。1994年夏天, 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飞机途经黔南上空发现被一空中“怪车”跟踪,瞬间飞机无线通讯与地面失去联系,机长迅速打开飞机防碰装置,随后跟踪飞机的光盘便消失在独山上空, 飞机也恢复了正常运行状态。这样的记载还有许多,为什么天外来客会频繁出现在独山呢? 有人认为独山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唯一着陆基地,还有人认为独山的大地磁场与外星人有某种神秘的关系。
original link http://www.chinaufo.com/wjzm/bjz/bjzm6.htm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