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美研发大口径全景巡天望远镜
  • 日本迷你地球实验顺利结束
  • 宠物用上高科技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GPS飞入寻常百姓家<%=id%>

     美国GPS科学家汤姆·桑德斯虽然有能力使飞机平安降落在机场跑道和航空母舰上,但他也与普通人一样,经常会在一个大停车场无法找到他的轿车。不过,桑德斯现在有了一个“秘密武器”———一台价值200美元的GPS装置,它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帮助他确定轿车的位置。

      GPS系统最初是军用系统,它由24颗卫星组成。每颗卫星上都带有原子钟,连续不断地向地面发出数据流。地面上,带有自己时间和卫星运动日程的GPS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并根据信号从卫星到GPS接收机所需时间计算出与卫星的距离。同时从四颗卫星接收信息就足以确定接收机的位置。

      GPS技术过去只用于为导弹和船只指引方向,现在则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交通信息地图;可以限制在正确的位置才能打开笔记本电脑中的文件;当朋友在附近时还可以使手机发出告知信号。

      专门制造民用GPS产品的塞尔斯导航公司总经理布本海姆认为:所有的GPS产品都是从导航卫星上获得同样的信息,技术人员根据用途就能够设计出来相应的产品。许久以来,人们一直希望GPS能够成为像手机或互联网一样被普遍使用的技术。随着价格的不断下降,体积逐渐缩小以及无线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计2006年GPS技术在各应用领域都将获得迅猛发展。

      八十年代,GPS系统开始进入民用领域。随着接收精度的不断提高,对许多工业及交通运输等行业来说更具实用意义。

      在空中交通控制中,现在飞机在空中走之字形路线,以便与地面无线电基站联系。卫星导航系统使空中交通管理部门能够指挥飞机直线到达目的地,缩短了飞行时间及燃油消耗,而且使着陆更安全。在公路建设中,带GPS技术的铺路设备能够自己完成各种复杂曲线和等级的操作,并能够精确控制沥青的铺设厚度。

      在公路交通中,GPS技术也无处不在。除了现有车载导航系统外,交通拥堵信息也可通过今年先锋公司推出的AVICN2获取。N2可以与XM卫星无线电网络提供的实时交通信息结合,引导司机绕过塞车区域。GPS设备甚至还可以在已知的测速点提前报警,帮助司机逃避雷达测速。德国正在试验基于GPS的电子收费系统,而现有的收费站体系也许不久将完成其历史使命。

      GPS技术一旦进入人们通常使用的像手机一样的手持电子小装置,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手机出现当初,这种新电话因无法像固定电话一样告诉911接线员打电话者的确切位置,而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996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要求业界解决此问题,结果使手机成为了GPS技术的又一个主要应用领域。现在美国约有5000万带有GPS功能的手机。

      GPS装置采用的芯片已经可以做到7х10mm,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芯片价格越来越便宜,而且精度也在不断提高。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GPS技术还最终实现了户内使用。由于卫星信号较弱,户内使用时需要手机中继站接收卫星信号,再转发给手机。这样除了导航作用以外GPS接收装置还成了一种新的传感器,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寻找物品、朋友和家庭成员等新的任务。“朋友寻找器”和“地域篱笆”就是两个很好的应用实例。美国加州Wherify无线公司的GPS产品可以让父母知道其小孩所在位置。父母利用产品的“朋友寻找”功能可以通过其计算机或手机确定小孩所持的小型手机的位置。假如其小孩离开了事先由GPS设定的区域,比如学校或家,产品的“地域篱笆”功能可向父母告警。许多成年人也许对“朋友寻找”功能更感兴趣,当某个朋友碰巧与你进入了相同的购物中心或高尔夫球场,手机将提示你。拥有GPS技术的运动手表可以精确地测量距离和速度,为跑步者和骑自行车锻炼的人提供他们的运动数据。GPS技术更为盲人和聋哑人送去福音。GPS语音导航仪不但体积小巧而且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提示当前位置,成为了盲人的第二双眼睛。GPS视频导航仪则可使聋哑患者不依靠别人的帮助即可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GPS如今还被用于跟踪火势,跟踪处于危险环境中的警察。

      计算机芯片制造商正在将GPS功能集成进未来所有的芯片中,三年内新的计算机也许会随时报出它们自己所在的位置。今后,一种新的保密办法可能是笔记本电脑中的敏感文件只允许在一定的区域内才能被阅读。正如GPS科学家汤姆桑德斯所说的,GPS技术不只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它正在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