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
  • 共同苦难史,中印要牢记
  • 1900年 清廷与俄国公使合作谋杀德国公使?
  • 孔子为何憎恶白天睡觉
  • 孔子长什么样重要吗
  • 反腐倡廉当学扁鹊三兄弟
  • 对屠杀矿工的万人坑冷漠意味什么
  • 古今救灾制度的差距与变迁:清朝制度是亮点
  • 看杀卫玠——爱与美的断想
  • 究竟有没有科学易或易科学?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现代人是人种进化中的一个怪胎?<%=id%>


    印尼穴居小矮人头骨复原


    穴居人(右)和现代人(左)头骨对比

    我们的骨骼是所有人种中最特殊的———

    穴居人常常被认为是人类大家庭中一个非常奇特的旁支,但是最近发表在美国《科学生活》的一个研究似乎显示出我们———现代人,才是一个奇异的人种旁支。这个结论听起来实在是有损“地球霸主”的形象,本报记者为了弄清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到了这一研究的发现者———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埃瑞克·吹考斯。

    人类原非人种进化的正统,而是旁门左派。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结论?记者首先请吹考斯教授进行一下解释。吹考斯说:“人们一直都想要做的就是寻找一条直线从我们的祖先直接连接到我们自己,而且其他所有的种类看起来都无法完全适合这条线,他们是人种进化的旁支,与人类截然不同,是奇异的。但是,在人种进化几个进程来看,人们以为的那些旁系分支(比如穴居人)才更加接近进化的核心,而人类似乎游离于这个核心之外。”

    吹考斯教授认为,人类不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结果,仅仅是偶然的机遇使人类存活了下来,而穴居人却没有。至于这个偶然的机遇是什么?吹考斯教授说,这还有待于研究。

    人类骨骼的特征是遗传的结果,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外界环境,以及穿戴无关。

    吹考斯教授对各种古人类的骨骼化石进行了几十次的仔细研究。从这些化石中他意识到,以前的研究学者们看待穴居人的眼光恐怕有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吹考斯系统地对穴居人和现代人的头骨、下颌骨、牙齿、胳膊以及腿的各种特征,和更早期的人种各分支进行了对比。

    吹考斯教授告诉记者,他将现代人的骨骼化石分为“早期现代人”和“晚期现代人”。穴居人是在中更新世(人类出现的年代)的第二阶段出现在欧洲和西亚一带,一直生存到大约3万年前。而现代人最初是在中更新世结束时出现在东非地区,更新世晚期逐渐扩散到南非,并有部分迁移到西南亚地区。

    吹考斯教授最想通过这些对比,找到的是穴居人起源于哪里,继承了人类老祖先的哪些特征;也想知道现代人又继承了人类祖先的哪些特征。吹考斯教授告诉记者,他认为,人类骨骼的特征更像是与遗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非一些理论所认为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外界环境或是穿戴行为有关。

    骨骼化石比较发现,人类其实才是一个“怪胎”。

    当吹考斯教授把两种化石与我们共同的祖先进行对比后,他发现,现代人的独特之处大概是穴居人的两倍,也就是说穴居人和人类大家庭中的其他兄弟姐妹更为相似,而人类更特殊些。吹考斯教授说:“将人类进化史清理一遍,更加特殊的种类是现代人,而不是穴居人,我们曾认为穴居人看起来那么奇异、特殊。”

    从化石的特征来看,在人类大家庭中,只有人类的眉骨不够突出,也只有人类脸型缩短,鼻腔结构简化的种类。吹考斯教授说:“从很多细节上来看,我们的骨骼特征才是独特的。”

    现代人能够统治地球,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现代人是如此的独特,作为一个独特的种类,他们最终统治了地球。为什么其他特征更为普遍的人种(比如穴居人)却没有登上地球霸主的“宝座”?现代人的独特是进化的必然结果吗?

    吹考斯教授认为,现代人能够统治地球,不是一个必然结果。因为从古人类生物特征上来看,现代人的这些独特之处是否就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是没有铁证的。而且从现代人出现的时间表来看,早期现代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在10万年间都是非常恶劣的。而且在数千年里忍受在欧洲多瑙河盆地那么小的地方生存。无论现代人有什么样的优势,他们要在人类进化史上留下优异的纪录都是非常困难的。人类的进化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这些尚待科学家们不断的研究。

    吹考斯教授最后还表示,对于出现在现代人身上的这些独特的特征,他说:“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了解人类进化史,我们就要问问为什么人类会如此奇特,为什么穴居人不是特殊的种类。”吹考斯教授也承认,每一个古生物学家对这些特征的解释都会有一些不同,“如果你说穴居人就比现代人奇特,这样说也可以。但如果你是诚实的,我想,说穴居人比现代人奇特是非常困难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