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标准像
孔子长什么样重要吗?看来很重要。如果不重要,中国孔子基金会不会赶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向海内外正式发布孔子标准像。孔子基金会对于这一行为的解释是,孔子千像千面,外国人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孔子。因此,孔子形象的多样化,不利于树立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孔子形象,不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孔子基金会显然低估了大家的辨识能力,孔子之所以是孔子,并不在于他额头上有几条皱纹,胡子又有多长。对于孔子,人们更看重的可能是他的思想,而不是他的长相。更重要的是,统一孔子形象就有利于儒家思想在海内外传播,这一推断也值得探究。
从孔子标准像,笔者想到了圣诞老人。尽管圣诞老人是个虚构的人物,但圣诞老人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对我们颇具一些启发意义。据说,关于圣诞老人的传说最早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人说圣诞老人是奥丁神之子,他曾身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恶战一场,最终战胜了严寒。有人说圣诞老人的原型是一位对孩子慷慨的白胡子主教。尽管对于圣诞老人的身世众说纷纭,但这丝毫没有拖住这位老人“周游世界”的脚步。11世纪末,圣诞老人的传说被意大利的宗教士兵带回了意大利,又被朝圣者带回了德国、法国和荷兰。此后,荷兰殖民者还将圣诞老人带到了美洲。经过各国作家,诗人乃至卡通制作者的联想、创作,圣诞老人的传说各具特色,他的形象也被演绎出多种版本。德国的圣诞老人坐着双轮马车到处奔走,给孩子们分发礼物;北美圣诞老人的座驾则是驯鹿拉的雪橇;英国的圣诞老人外貌则更显清瘦、庄严;有些地方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美女圣诞老人,博得了年轻男士的青睐。
圣诞老人多样化的形象,并没有让人们对他产生陌生感。相反,结合了当地特色的圣诞老人,往往显得更加亲切、和蔼。尽管关于圣诞老人的宗教故事被许多人所淡忘,但他勇敢、热情、爱心满溢的性格却深入人心。时至今日,承载着不同圣诞老人形象的纪念品数不胜数。每当圣诞来临时,仍会有家长身着圣诞老人的服装,在夜幕下偷偷潜入孩子的卧室,将精心准备的礼物放在孩子的床头。可以说,圣诞老人形象的历久弥新在于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在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辈辈相传。
与之相比,统一孔子像的做法则显得有些多此一举。两千多年来,孔子塑像不知凡几,各有千秋。历朝历代的艺术家一直在结合当时的审美观塑造这位圣人的形象。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就明显受到了当时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的影响。尽管对孔子像进行了大胆的演绎,吴道子的绘画并没有阻碍儒家思想的传播,在唐朝也并没有出现什么儒家文化的断代。可见,孔子像是否标准与儒家文化传播顺利与否并没有直接联系。
何况,孔子基金会推出的“孔子标准像”,实在难当“标准”二字。孔子生活在2000多年前,其相貌如何早已无从考证,“标准”的参照物也就自然不存在了。尽管孔子标准像的设计者在其设计中融合了现代审美观,其符合的最多也只是当今个别设计者的审美观,而不是大众、以及未来社会的审美观,而今日的标准是否能像一把刻度尺一样延续下去也是一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人们熟识孔子,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人相貌如何并不一定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即便标准孔子像被广为推崇,变得深入人心,这并不能保证儒家精神能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或许,只有当孔子像变得和圣诞老人一样受欢迎,只有当美国人、英国人、韩国人……自发地创作了他们自己版本的孔子像,我们才能说儒家文化真正走向了世界。
孔子像的标准化,意味着孔子基金会对于塑造孔子形象权利的垄断,意味着其他版本的孔子形象被非法化。不难想象,标准孔子像甚至还会引起版权争端。试问这种垄断是为孔子形象的普及和儒家思想的传播铺平了道路,还是平添了障碍?答案一目了然。(查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