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是谁?也许对不少人来说,他们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数字,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有一面“哭墙”,上面只刻了3000多个遇难者的名字,与30万人相距甚远。在此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的12名研究生,今夏完成了一个“创举”———抢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他们调查出有确切姓名的大屠杀死亡人员1343名,不知名死者6018人。(据9月23日《南方都市报》)
历史在这12名研究生的手中,无疑正在具体化。在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69年后,当我们将当年的悲惨一幕,再次落实到每一个有名有姓的个体,也就是那些曾经无名的历史承受者时,他们曾经遭受过的磨难被重新复活,而且历史穿越时光活生生被展现和传承给了后人,这对当年那些无辜死去的冤魂,应当是一个很好的告慰。
对于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一直存有不同理解。而日本一些历史研究者与政客,则索性一口否定大屠杀的存在。近些年来,日本历史学界一些人还在大屠杀的具体死亡人数上大做文章。而无论从当时目击者在战争期间和之后所做的报道,还是战后远东国际法庭所做的大量调查取证,或者事件在场者所留下的大量日记等来看,南京大屠杀的存在,都是毋庸置疑的。屠杀事件对南京居民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即对日本侵华恶行痛苦、愤慨的感情记忆在大量人群中的持续存在,也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但是,对大屠杀遇难者在数字上的争执,也反映了我们在保存历史记忆上,又的确在某些方面有着看得见的欠缺。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经年之后,我们能在与大屠杀有关的各种纪念碑上,准确地刻上每一位遇难者的名字吗?或者说,我们曾经试图去找到每一个人的名字吗?
遇难者的姓名茫然无可考,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不能仅仅是一堆抽象的数字,而更是由一个个由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连接的诸多事实与活动所构成,只有把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与活动,在事隔多年之后仍能直观地传达给后来者,历史在后来者心中,也才更可信,也才更有感染力。也因为在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追述中,每一个具体普通人的经历,尚没有得到很好整理。最近一些年来,国内外不断有人呼吁,要乘当年屠杀事件的幸存者仍有不少存于人世的时机,抓紧时间复原历史,尽力将当年受难者的痛苦经历,以有名有姓且有具体过程的形式,与他们的后代实现连结。
中国一向有保存信史的传统,在使历史记忆生生不息方面,长期有着自身独特的做法和智慧。在古代中国社会,每一个家族的族谱,记载了一个个具体成员无分老幼贵贱的迁移、活动的经历,这些不同个体的经历汇在一起,对传承家族的生存经验、激励家族成员的奋斗精神和建构家族存在的道德谱系,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从国家层面来说,历代王朝在建立之后,都有修整前朝和本代历史、记述历史人物的传统。就是进入现代之后,对人民群众在承载和创造历史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历史是如何由万万千千的普通人所承载的?南京师范大学的12名研究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答案。不过,相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的沉重来说,这种努力还远远不够。我们期待在复原历史的时候,那些普通人在重大事件中十分具体而详实的受难经历,有更多的发掘和展示,这样,过去时代的悲惨经历,就不只属于过去,而对今天来说,还是一笔实实在在的财富。(梦洲 北京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