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神秘怪火着火30多次,广东茂名一座普通民宅9天发生12次着火现象,国外还有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个小村庄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这次发生在江西省罗毛仔家的奇怪现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也引起了距离该村最近的一所大学——江西省东华理工学院两位教授的注意。
江西省东华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教授罗明标认为,这种现象是典型的自己燃烧现象,就是在空气里自己发热反应,自燃在自然界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只是人们有时候没看到,或者看不见。但是像这种在一个家里边反复出现这么多自燃的现象,是非常少的事情。
江西省东华理工学院科技处教授管太阳发现,所烧的位置都很奇怪,它离地面20公分左右,最高不超过2米,在这些范围内基本上没有电源线,反而有电线的地方没有烧的痕迹。罗毛仔家从来没有买过汽油、煤油等易燃物质,家里没有机动车,照明是电灯。因此他们认为屋内存在某种可以燃烧的气体的可能性最大。而且在我国农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是很普遍的事情。
在房屋的北面和西面,他们果真各找到了一个沼气池,而且沼气池的出气盖都是紧闭着的。尽管村民说这两个沼气池已经废掉了近20年,然而专家认为这并不影响沼气池内部继续发酵,沼气的形成没有结束,只是一个量大小的问题。
然而就算两个沼气池里都有沼气,那沼气又是如何进到屋里去的呢,过去沼气的输送是通过空中架设管道,现在早已荡然无存,即便沼气能够进入房间,沼气又是如何被点燃的呢?环环相扣的问题如果不能解释,就无法证明这两个沼气池的作用。
专家们重新对经常燃烧的地方进行严密探察。他们发现,凡是发生自燃现象的地方,地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缝隙存在。在厅堂里还有一个很大的老鼠洞,这似乎在暗示着什么。专家推测是老鼠把罗毛仔家和沼气池打了通道,将沼气池的沼气引到屋子里。
但即便是老鼠洞把房间和沼气池连通了,起到了输送沼气的作用,但沼气中主要的成分甲烷的燃点却是很高的,在80度左右,甲烷气体怎么能够燃烧起来呢?
专家们在打开地板寻找地下通道时发现,不仅地板下是空的,而且水泥下面铺垫的鹅卵石也发生了奇怪的变化,在同一块鹅卵石上存在黑白两种颜色。这一现象引起了他们的警觉,立即采样回实验室检验。
罗明标说:“鹅卵石大部分都来自河里白的鹅卵石,但是有一些鹅卵石很黑,摸到手上可以留下一道痕迹,也有着火时的味道,经过提纯检验后,我们发现这些黑色的物质中包含有超量的磷。”磷是化学中的头号易燃物质,在还原性条件下极易生成一种叫做磷化氢的气体,它在常温条件下就会自行燃烧,白天看不到,但在晚上一些容易产生磷化氢的地方就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鬼火。
但是鹅卵石上为什么会富集这么多磷呢?如果是这种磷产生的磷化氢导致了自燃现象的发生,那么磷化氢能将沼气中的甲烷点燃吗?这个试验在化学反应式中没有理论依据。
磷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它有一种烤鱼片的味道,这和村民反映的燃烧前出现的气味是吻合的。磷化氢在空气中很容易挥发,一般停留时间不超过2分钟,所以在试验时,要让磷化氢和甲烷两种气体同时产生,在它们浓度都很高的时候进行燃烧非常不易,专家们在实验室熬了2个晚上试验成功了,磷化氢果然能将甲烷点燃。但这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房间里必须要有充足的磷化氢的来源,才能导致两种气体的燃烧,地板下鹅卵石上附着的丰富的磷不会无中生有,地磁专家的现场检测的结果表明,地底下并不存在有磷矿。
专家了解到,罗毛仔家的后山上有鸭子孵化场,这个孵化场是从1991年开始生产,如果按每年40万个蛋壳计算,13年下来至少也有400多万个蛋壳,蛋壳中含有大量的含磷物质——磷酸钙,这就相当于有一个磷的加工厂在鸭子孵化场。紧靠罗毛仔家的后山脚下又正好有一个死水塘。江西省东华理工学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教授龚治湘说,蛋壳被雨水冲刷流到池塘里,使池塘水中含有大量磷,罗毛仔家鹅卵石中磷的来源就是紧靠房屋的死水塘。
磷的来源得到证实后,磷化氢点燃甲烷产生自燃现象的说法应该可以自圆其说了。
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巧合现象着实令人惊叹,这种现象就像我们使用的液化气灶一样,它有一个供气来源——甲烷,一个供气管道——地底下千疮百孔的老鼠洞,同时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点火装置——磷化氢,有了这3者的巧妙结合,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液化气灶,把衣物搁在老鼠洞洞口,就像是搁在了液化气灶上,它能不燃烧吗?
当然这只是从易燃气体的角度对自燃现象作出的合理解释,不一定就是最终最全面的说法,甚至于某些细节可能仍然解释不清,但是如果针对这个解释,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用水泥重新铺设地板,堵住气体通道;打开沼气池的出气盖,切断沼气来源;同时加强房屋通风效果,改善周围的人居环境,只要这种自燃现象不再发生了,就可以说明这个研究结果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罗毛仔家已经开始采取以上措施,此外,专家也表示,他们还会对此事继续关注,直到这种自燃现象彻底消失。(张蕾 供稿)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