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素有“正月灯,二月鹞(风筝)”之说。每当农历二月,放风筝便成为人们传统的活动之一。
风筝相传为2000多年前木工的祖师爷鲁班所创。风筝一词,始于距今1000余年前的五代时期陈沂所著《询刍录》:“五代后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汞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风筝也和古今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写过《南鹞北鸢考工志》,研究了“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这就是曹雪芹对风筝的精彩描写。
若算“风筝”诗画之冠,当推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其《风筝诗画》就有30余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诗句形象生动,令人拍案叫绝。
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不但是一位做风筝的专家,而且还是一位放风筝的高手。故写出了一部以风筝为题材的名剧《风筝误》。剧中描写了詹氏两女,一美而才,一拙而丑,结果以风筝题诗各就姻缘。
鲁迅先生曾写过《风筝》一文。文中说,有一天,看见小兄弟在糊一只蝴蝶风筝,一怒之下,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到了后来,他认识到那是一次对于精神的虐杀,后悔莫及,力图补偿这一过失。 <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