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通过眼睛,人们不仅能够观测外界,甚至能看出彼此的内心世界。为何人类的眼睛尤为显著?
据相关媒体11月10日报道,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将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了比较测试,以观察头部与眼睛的运动对改变各自视线的效果究竟如何。
类人猿通过追随头部来追随目光,人类则更多地关注眼睛
在对比测试的实验中,实验人员做了如下动作:1、闭上眼睛,但仰头看着天花板;2、在看天花板时保持头部不动;3、同时活动头部和眼睛看天花板;4、直视前方,保持头部不动。
以上四项测试结果表明,当实验人员只动其头部时,测试的11只黑猩猩、4只大猩猩和4只倭黑猩猩更能追随其目光;相反,当实验人员只动其眼睛时,被测试的40个人类婴儿更多地向上看。
这一发现表明,当类人猿想追随别人的目光时,它们更多的是随对方的头部而不是眼睛,也就是它们只注意头部而不怎么在意眼睛。相反,在同样情况下,人类更多地关注别人眼睛的变化而不是头部。
由迈克尔·托马索罗主持的这一研究细节将发表在即将出版的《人类进化杂志》上。
交流或协同工作,有助于人类彼此注视对方的目光,达到心领神会
人类的眼睛是多彩的虹膜漂浮在白色背景下,包围着深邃的黑色眼球。虹膜是眼睛中一层球形的可伸缩的有色薄膜,处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为瞳孔所穿过。它能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的数量。
这一与众不同的特性能突出人们眼睛的进化程度。科学家推测,交流或协同完成需要亲密接触的任务,十分有助于我们能彼此注视对方的目光,达到心领神会;从而使得人类眼睛尤其炯炯有神,引人注目。据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眼睛协同假设理论。
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家凯文·哈莱认为,眼睛协同假说很有道理,特别是在“光线研究中,证实人类婴儿和儿童都能彼此领会对方的意图,还能彼此协同一致实现此意图。”
人类眼睛的颜色、大小对比,有助于更为炯炯有神
测试中,科学家们通过对比人类与其它灵长类的眼睛,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而这些差别有助于人类的眼睛更为突出。
比如,人类眼睛缺少在灵长类眼睛中存在的某种色素,因此,我们眼睛的巩膜(一种除角膜外、覆盖眼球的硬白纤维外表组织)是白色的。相反,大多数灵长类都是棕色或深色巩膜,因此这很难单凭它们的眼睛来判断它们在看什么方向。
帮助我们能确定他人在看哪里的另一个微妙之处便是我们的面部肌肤、巩膜和虹膜之间的颜色对比度大。相反,类人猿的眼睛与面部肌肤的颜色对比度就差多了。
此外,人类还是惟一的眼睛轮廓和虹膜位置都清晰可见的灵长类动物。我们的眼睛水平线加长,而且与大多数类人猿相比,人类眼睛与身体之比最大,大猩猩有硕大的身躯但眼睛相对较小,相比之下,我们眼睛似乎大得不成比例。
眼睛协同假说解释了这些不同之处;认为这是促进社会群体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进化特征。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人类的母亲与婴儿在他们相互交流时,主要依靠眼睛的彼此接触。一项研究也发现,人类婴儿看其看护人面部与眼睛的时间是类人猿的平均时间的两倍。 [下一页]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