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改良作物的株型结构和产量构成,从而在现有水平上再次大幅度提高产量,是完全可行的。”李家洋说,这些研究是继引发第一次“绿色革命”的赤霉素之后,发现其他激素在调控农作物产量方面的典型例子,为再次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可行的新思路。
植物激素研究也是当前国际基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005年7月,《科学》杂志提出当前全球科学界的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就是“单个体细胞如何受植物激素调控变成整株植物?”。
“随着植物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原理的不断成熟,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植物激素代谢调控、转运、信号转导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激素受体基因分离鉴定、激素调控株型以及激素间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会议的另一位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许智宏透露,近年来,除了传统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脱落酸五大“经典植物激素”外,新的生长调节物质,如蛋白多肽等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理功能正逐步被认识,我国已有实验室开展新型类生长调节物质的研究,但研究的力量还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为背景的优秀年轻科研队伍,但在整体上同国际前沿水平相差较远,尤其是在植物激素的成分分析和超微定量检测手段等方面。”许智宏强调,虽然分析鉴定植物激素成分和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在国际上也仅有少数实验室具备相关的设施与技术手段,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却仍是空白,国内几家实验室在研究激素代谢和信号传导途径中所涉及的相关激素的超微定量分析还主要依赖于国外实验室,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进度。
因此,与会专家一致呼吁,我国应该建立统一的重大仪器设备平台,避免重复购买,提高检测水平。同时,大家也认为,由于植物激素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共性,需要加强集体攻关、协作研究。
谈到下一步研究方向,许智宏说,我国应重点加强激素在作物,特别是禾本科作物中的代谢途径,信号传导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阐明激素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对环境应答的分子机理,从而了解激素控制农作物产量及质量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加速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程。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