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P>3=28的地方出现了空缺呢?提丢斯认为,“那儿一定会有天体,或许是尚未发现的火星的卫星,甚至还可以加上木星的几颗卫星。”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对提丢斯的结果做了分析,后人把两人的工作合称为“提丢斯-波得定则”。
为了验证这个定则,寻找位于数字28区域的未知“卫星”,波得呼吁天文学家通力合作,在黄道上进行严密搜索,法国天文学家拉朗德在国际天文协会上建议,请24位天文学家每人在黄道上负责搜索15度。遗憾的是,波得和拉朗德在黄道上撒下的“天罗地网”没起任何作用,搜索了很久一无所获。与此同时,德国“天空巡警队”用望远镜在黄道12宫附近也未“巡逻”出什么结果。谁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找了很久没有找到的“卫星”被皮亚齐观测到了。德国大数学家高斯用皮亚齐41天的观测资料,算出新发现天体的轨道是一个环绕太阳的椭圆,轨道参数是半长径2.77个天文单位,与提丢斯预报的数值很接近,绕太阳的运行周期是1680天,相当于4.6年,偏心率是0.08,比火星略小,轨道面与黄道面交角为10.6度,略大于水星。
根据对其亮度分析,这个天体呈圆球形,直径是770千米,只有地球的十六分之一,还不到月亮四分之一。它不是提丢斯所说的卫星,被称为“小行星”。按照大行星用神灵名字命名的惯例,用西西里岛的农业保护神和罗马神话中收获女神赛丽思来称呼它,中文名叫做“谷神星”。在迄今登记入册的几千颗小行星当中,谷神星发现得最早,体积最大,质量117亿亿吨,密度每立方厘米1.6克,都是最大的。因此,它在小行星中编号第一。
在谷神星发现之初,人们还不知道太阳系有矮行星存在,因为谷神星具有足够质量和呈现球形等行星特征,但直径比大行星小得多,因此叫它“小行星”。不想这一叫竟叫了200多年,直到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协会做出的规定,摘掉了谷神星的“小行星”帽子,称为“矮行星”。矮行星的定义是:与行星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谷神星和冥王星符合这个定义,所以它们都被安排在矮行星行列中。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