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分会场旁听时发现,中国听众寥寥无几。
据罗朝俊介绍,为在中国举办这次会议,两年前他就托同学和中国某知名大学联系沟通。起初这所大学也很愿意合作,但后来提出希望在此次会议上获得盈余,致使合作流产。
其后,他又接触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一位知名科学家,希望在中国方面的组织工作能得到该位科学家的支持。但据罗朝俊介绍,由于对方提出谁来担任会议主席、领导座次等问题让他深感困惑,双方也没有达成默契。
至此,在国外呆了十多年的罗朝俊有些失望了,他说:“当然,这也说明我对于中国国情还是了解得不透彻。但我还是想把会议办起来。我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是一个高品质的会议,参加大会的主要是处于该学科领域前沿的、世界一流的中青年科学家。”
此次大会上,来注册的中国学者仅14位,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有60多人。罗朝俊按在国外办会的经验,也给相关国家部委领导和国内该领域知名科学家送上了邀请函。但在会场上,除注册学者外,罗朝俊并没找到他邀请的人士。
国内对会议级别的认可,除了官员、国内科技界大腕儿,当然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罗对此的解释是,他曾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对方提出收费六七千美元,并且要求解决家属的机票等,被他拒绝了。
“另外,我们邀请的也是一流科学家,将来都很有可能获诺贝尔奖,并且他们正在一线做研究,更清楚该研究的进展。而诺贝尔奖只是奖励其获得者在若干年前的研究。”他说,另外,大会没有官方支持、也没有赞助商,因此经费并不宽裕。
最终,会议没有邀请到诺贝尔奖得主,自然也不受国内媒体的追捧,公众更无从得知。但罗朝俊表示,这个会还要继续下去,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下一届将在立陶宛举行。
看谁来参加科研会议
这次会议虽然称为“首次”,但据罗朝俊介绍,实际上大会包含的“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科学中的Lie群分析”、“大气和地球物理中非线性波动动力学”、“非线性流体”以及“应用非线性科学”等9个研讨会在国外已经分别举行过多次,其中,作为解决非线性物理问题的关键方法之一的“非线性科学中的Lie群分析”研讨会已经召开过11次,历经22年。但是此前的研讨会都是每门学科单一进行,这次为了体现非线性科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的广度,特意将9个研讨会聚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在圈内,这9个研讨会是有知名度的。
记者从罗朝俊那里得知,前苏联国家在非线性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此次前来的一位俄罗斯科学家还带了自己的学生参会,经过商讨,组委会给他和他的学生一个优惠的注册价。
罗朝俊说:“我们了解俄罗斯科学家的科研经费并不宽裕,国家对科学家参与国际会议也没有太多的支持,但是这位科学家还是带自己的学生来了,希望学生参与交流、掌握最前沿的动向。我认为这也体现了前苏联对基础科学的支持和尊重,使这些科学家虽然清苦但还是执着于研究,形成了埋头研究、不计得失的良好传统。”
令罗朝俊不能理解的是国内科学家对参与科研会议的态度。在此次会议上作报告的中国科学家“有的并不是来参与交流,而是为了来作报告”,因为他们仅出现在自己要作报告的那个上午。
“研讨会最重要的是交流,思想的碰撞,眼界的拓展。举办这次会议就是想让国内的科研人员能够有机会听听国外一流的专家都在做什么样的研究,毕竟到北京的费用要比去国外省得多。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确实和国外一流研究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你起码要知道和人家到底差距有多大、差距在哪里。”另外,罗朝俊说,国内的科学家更关注会议能否将其论文发表在相关刊物上,“我觉得这有个理念上的偏差。在国外,你的学术得到认可,没有文章也请你来讲,有个摘要就行,等你讲的也被认可了,那么我们再邀请你写文章”。
据介绍,出版商ELSEVIER派来的工作人员的一个任务,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寻找好的研究项目,约请科学家写文章。
学术交流是一种“无形学院”
“我所在的大学对终身教授的考核指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贡献’。我在国外也组织过十几场科学会议,这是我对社会的一份贡献。对社会作贡献不能太讲条件,想明白了这一点,对名誉、利益等的考虑就不多了。”罗朝俊这样形容国外会议的平民模式,“不设主席台,只有报告台,无论是何方人士,都坐在台下当听众,并且,没有桌牌。”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据相关媒体报道,今年6月中旬在宁夏召开的“学术交流经验暨理论研讨会”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对此,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给出的解释是,这是一次关于“会议的会议”,既然这是学术方面的会,既然学术交流是一种“无形学院”,那么发言的专家就是最重要的人,因此他们的“报告台”才是我们所应尊重的。所以,我们决定不设主席台,并撤去了所有领导的“高椅子”,改坐在下面当听众。
在科研经费中,有一项是用于学术交流的费用。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认为,这项费用应当占到10%左右,可是目前远远达不到。虽然社会上垃圾会议、垃圾论文很多,但为了改善中国的“学术生态”,我们仍旧必须提倡多开展学术交流。当然,除了改善会议方式,还必须提高交流的质量。
对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建议,科学家们在抱怨学术交流效率不高时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努力在权责范围内进行过改善?如果你光会抱怨不想着更新,那么就永远只会出“科学怨妇”。
有关人士表示,希望中国科协的这一举措能够形成一股清凉的风,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团结、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使科研人员对学术交流以外的东西思考得更少一些。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