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被洪水淹没却能存活的抗洪水稻
  • 首次揭示植物代谢调控的主要基因位点
  • 人类在努力推进空间天气监测工程
  • 科学家让硅片上垂直长出碳纳米管
  • 科学博客何以寥若晨星
  • 越来越多的法国人爱上了博客
  • 制备纳米立方块并实现定向自组装
  • 2006年度菲尔茨奖花落谁家?
  • 德国专家称破解了生物护照芯片
  • 一项抑郁症研究和它背后的故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2006年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考结束

    外,两国科学家还进行了地质、古环境和水文等领域的综合考察。 

      在十余天的考察期间,地质、生态和区域经济考察小组行程超过4500公里,穿越了西伯利亚地区的伊尔库茨克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和赤塔州等地。科学家沿途采集了50多件岩石样品,在原始森林和草原设定了十余处样方(即一般面积为10米乘20米的区域),采集了植物构成类型和生物量等数据。 

      与此同时,湖泊环境学家和水生生物专家在色楞格河三角洲进行了多学科联合调查。专家称,研究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湖泊三角洲可为我国治理湖泊污染提供重要帮助。 

      全长1024公里的色楞格河发源于蒙古,蜿蜒向北注入贝加尔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胡维平教授说,色楞格河上游和下游之间落差较大,且流经荒漠化地区,因此携带着大量泥沙,并在贝加尔湖河口地区大量沉积,逐步形成了面积接近700平方公里的巨大三角洲。 

      色楞格河三角洲地区面积广阔,且基本保持了自然状态,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来自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3名科学家在三角洲各区域选取了60个考察点,共取得上万项水文、水质与生态等方面的数据。该研究所环境化学博士张路说,三角洲内河汊纵横,这里栖息的鸟类和各种水生植物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物圈。正是由于湿地有滤除河水污染物的功能,因而越靠近贝加尔湖地区,河水中的沙和污染物越少,进入湖中的河水变得更为洁净。 

      科学家表示,除了分析三角洲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作用外,这项考察所取得的数据对于了解我国长江口拦门沙的变化以及长江三峡库尾泥沙的运移特征将具有一定帮助。

      考察期间,中俄双方还就今后的合作进行了交流。按照中科院与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两个科学中心签署的协议,双方将在一年内联手共建覆盖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俄科学院贝加尔湖自然资源利用研究所所长、通讯院士阿尔诺利德·图洛霍诺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俄中两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作为科技大国,双方完全有必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以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