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相隔16年,欧洲重新迈出了人类探索金星的步伐。在轨正常运行1个多月,频频宣布新发现的“金星快车”探测器,让这个项目的几位首席科学家成为第36届空间科学大会上的焦点。“金星快车”如何诞生?科学家如何让它实现科学目标?工业界如何影响科学项目的“生”与“死”?为此,《科学时报》专访了“金星快车”探测器磁场探测项目首席科学家张铁龙博士。张铁龙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星磁场,现在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工作,任欧空局(ESA)“金星快车”探测器磁场探测项目首席科学家,并参与“双星计划”磁场探测项目。
科学家决定到太空中做什么
“全球最好的科学家来提出项目,决定做什么,决定什么样的仪器能做什么研究,能够发现什么成果。在探测器还没有到达轨道的时候,科学家已经大概知道可能有什么新的成果。”张铁龙告诉记者,“金星快车”探测器的设想并不是来自欧空局,而是完全由科学家提出来的。
2001年3月,欧空局决定开展一个新的项目,要求利用“火星快车”的平台,尽量不要作太大改动,探索新的太空问题。项目实施招标方式,科学家们可以组成不同的团队,向欧空局提出项目,项目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于是,各国科学家自发组织起来,张铁龙回忆,当时一共有9个不同的团队,提出了9个不同的空间项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