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宇宙中最早出现的星系按现今标准来说是非常小的,质量只有银河系的万分之一。但这些小星系使宇宙历史出现了重大转折,为今天大星系占主导的局面打下基础。科学家新近找到了支持这种理论的间接证据。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报道,大约130亿年前,宇宙中的气体尘云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形成星系,绝大多数是小型的矮星系。许多科学家认为,早期小星系产生强烈辐射,加热宇宙气体尘云,使气体电离。
这是一个命运的转折:小团气体尘云的引力不足以抵抗加热和电离产生的膨胀趋势,无法继续收缩;只有质量非常大的尘云团块才有足够大的引力,能够收缩形成大星系。也就是说,最早的小星系发出的辐射断绝了自己的“后路”,使宇宙中不会有新的小星系产生。
要证实这种理论是很困难的,即使是现今最强的望远镜,也只是刚刚开始窥测宇宙“黎明”时分的情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决定通过间接方式来寻找证据,研究类星体发出的光。
类星体是一类异常遥远而明亮的天体。它们发出的光在宇宙中穿行,最终到达地球之前要穿过很多气体尘云。观察光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可以判断尘云电离的程度。如果尘云附近有很多星系,不同尘云电离程度应当差不多。但观测到的事实是电离程度相差很大,显示星系并不那么多。
<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