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土卫二:令人惊艳的喷泉
  • 成年动物干细胞让瘫鼠恢复行走
  • 一种完整生命形态的数字仿真
  • 星尘会飞向坦普尔1号彗星吗(图)
  • 斯皮策发现距地球91亿光年的天体(图)
  • 德培育出分化能力强的干细胞
  • 远古光极化证实宇宙膨胀理论(图)
  • 火星上冲刷不可能是水流引起的(图)
  • 太阳声波帮助天文学家看到太阳反面(图)
  • MRO传回首批火星地表照片(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中国南极科考进入新阶段

    达距离中山站12海里外的陆缘冰。由于冰裂缝纵横,当时无法实施冰上卸货,为确保格罗夫山队按时出发,考察队决定采用直升机卸运物资。经过5昼夜奋战,完成了中山站度夏考察和格罗夫山考察急需物资和设备的卸运,为此后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格罗夫山是我国较早开展科学考察的地区,在国际南极考察中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12月24日至2006年2月19日执行的格罗夫山综合考察,是历次派出人员最多、学科覆盖最为广泛的一次,共搜集陨石5354块,超过前三次考察收集陨石数量的总和,其中包括我国科学家发现的第一块月球陨石;开展了测绘和地质调查,完成了普里兹湾地区1:50万地质图的野外作业;获取了反映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变化及冰盖进退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安装了11个永久性卫星地面角反射器,将为研究冰流运动、冰貌动态变化过程的遥感研究提供精确的地面控制。 

      大洋考察抓住“雪龙”船四次在风平浪静中穿越西风带的难得机遇,首次在南印度洋西风带开展了跨越32个纬度、40个经度的调查作业,收集了400多万平方海里的大洋观测数据和样品。普里兹湾调查奋战10昼夜,取得了埃默里冰架外缘和4个纵向断面的物理海洋、化学、生物和环境的高质量数据和样品,获得了罕见的底栖生物种类,在埃默里冰架入流和出流2个重要位置进行了25小时定点连续观测,取得了冰架与海洋相互作用的资料,试验了新的渔具渔法,为我国磷虾商业性捕捞及开发进行了前期调研。 

      在长城站,完成了国际GPS联测、无冰区生态地质调查、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气象常规观测。完成了长城湾码头工程勘察、老建筑设施处置勘察、6000平方米建筑设施涂装工程、供水系统改造工程。此外,还完成了接待我国政府派出的以国家海洋局纪委书记周茂平为团长的代表团赴长城站视察、调研、访问等工作任务。 

      在中山站,首次利用直升机完成了对拉斯曼丘陵地区的航空摄影测量;恢复了中止6年的地球重力固体潮观测研究;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取得一个太阳黑子周期11年的完整观测数据;通过中澳合作,在中山站和戴维斯站周边较大范围地开展了企鹅、海豹聚集地粪土层沉积采样工作;完成年度国际GPS联测、地磁、臭氧、海冰、气象等常规观测。为满足“十五”能力建设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在中山站站区进行了1:500地形图的精确测绘;确定了“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中山站高频雷达天线阵和油库场地选址,开展了工程建设必需的地形地质调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月12日下午至13日凌晨,应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请求,为救助其被困在冰盖上的飞机,中山站派出两架直升机和12名队员,奋战10小时,飞行1200公里,完成了运送航空煤油的救助任务。 

      期间,由于中山站外围大量冰山堆积,冰山内浮冰严重,如何把“雪龙”船上的200多吨燃油及相关物资运到站上,一度成为一道难题。2月初,中山站持续了近一个星期的狂风大雪天气转好,聚集的冰山丛中出现通道。考察队抓住有利时机,决定立即实施小艇运油方案,经过5天奋战,把200多吨燃油及物资顺利运到中山站。同时,把在中山站堆积多年的近200吨垃圾和废油等全部运到船上,以实际行动保护南极环境。 

      2月24日上午,顺利完成各项度夏考察工作的队员全部撤离中山站,留下的18名越冬队员将继续完成各项越冬考察任务。2月26日上午,“雪龙”船一声长鸣告别了南极,踏上“回家”的行程。
     

      南极科考将提升科技含量 

      极地科考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 1994年,我国从乌克兰引进了“雪龙号”,它具有一定破冰能力,能以1.5节航速连续在厚度1米冰层中前进。直到目前,它仍是我国唯一能在极地海区航行的破冰船。据悉,国家将投入近2亿元对“雪龙号”进行大规模改造。由于改造时间比以往要长,是否在今年年底将搭载下一批中国南极科考队伍出发,相关人士透露从目前来看可能性不大。如果“雪龙”号届时不出行,将有可能会考虑租用他国考察船。 

      “雪龙号不仅仅是运输船,在不久的将来,它将进一步体现科研船的特色。”据曾经掌舵“雪龙号”多年的船长袁绍宏介绍,目前船上拥有200平方米实验室,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以及数据处理中心。其中,一些实验室设备仪器比较老化将被淘汰。除此之外,还将加大部分实验室规模。

       “雪龙”号此次的改造目的,在于全力提升现场科考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具体内容涉及添加现代通信导航设备、扩大实验室规模、增加高端设备、加配直升飞机、增加储油能力等内容。原先“雪龙”号的驾驶人员,基本上是由两人手工操作。改造后新船驾驶系统将实现一人操作的自动化综合桥楼系统。从技术上来讲,可以实现全自动化。但从现实来看,从大陆出发到经过西风带、进入气候恶劣的极地,一路环境变化多端,需要船体作出快速反应,人工辅助是必要的,因为自动化仪器有可能适应不了这么多复杂的情况。目前船上的救援直升飞机一直是租用哈尔滨某公司的,在改造期间中国极地中心将规划购买一架直升飞机。

      每个科学家肩负的科考任务各不相同,有海冰观测、地磁观测、气象观测、极光及高空物理观测等等种类。要拿到跨类别的最新资料,科研人员只能等回国后才能进行完整的数据交换。在不久的将来,“雪龙”号将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型实时数据处理中心。科学家们可以在整个航行途中,24小时不间断地对相关数据进行监测和自动采集,并且实时上传。并且由于陨石、冰芯等对保存温度要求较高,这样一来,科学家不用等到回国,就可以在利用船上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对标本进行及时初步分析处理。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