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暗流。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3427位科学家的一个调查统计表明,近1/3的科学家承认,从忽视研究中相互矛盾的事实到伪造数据,自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近20年来卷入科学造假事件之中的,大多数是世界级著名杂志和著名大学的科学家。1981年,科学界还认为“我们不需要制定防范论文欺诈的政策,科学有自我纠正的能力”。但一件又一件的科技造假事件说明,科学其实对此无能为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年轻的心脏病学研究人员约翰·达西被发现在100多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编造了大量数据,而且这些论文大部分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科学院期刊》和《美国心脏病学杂志》等知名期刊上,影响非常恶劣。
这一事件后,美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现有的防范政策也是在那时相继出炉的。例如,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公立和私人研究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有能力对科研欺诈行为进行调查,评估实验数据、纯化科研氛围,并保护正直人士的清白。政府还成立了独立的调查机构即“研究诚信办公室”,专门负责调查和处理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不诚实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
经常被卷入其中的各大杂志社也采取了行动。1997年,论文出版道德规范委员会成立,专门负责处理各种违背研究和出版规范的事件。委员会有来自欧洲、亚洲和美国的300多位成员,大多是医学杂志的编辑。
论文造假频发的两大原因
大多数专家认为,这种越来越糟的论文造假行为,除了因为科研项目-性增加外,还应归咎于大多数国家没有采取防范措施。
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各国防范学术造假的措施大相径庭,有的国家甚至根本没有防范措施,所以,在一个国家杜绝造假事件已相当困难,处理国际间的造假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另一个原因是论文数目的剧增。据统计,今年全世界有5.4万多篇论文发表,这些剧增的论文足以困惑同行业的研究人员,冲击质量控制体系并扭曲公众对相关结果的理解。这些海量论文大多数根本没有被人阅读或引用过,有些作者只是为了职业晋升的需求而发表文章,有的公司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也作为产业策略鼓励员工们发表各种论文。
现在,一些知名国际性杂志已经开始关注那些有问题的论文,并公开发表文章表达这种关注。
例如,世界著名的BMJ系列电子期刊共有26种,主要涉及药学、临床、卫生与健康等领域。今年7月30日,它在自己的刊物上发表了4篇论述学术造假的文章,并在封面醒目位置上刊登出“质疑医学研究中的弄虚作假:谁应站出来调查?”的大标题。文章分析了加拿大和印度两国科研造假的案例和杜绝造假的障碍、杂志在刊登造假文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原因。文章认为,杂志社在刊登论文之前,必须由国家级调查机构和专业协会协助审核论文,但这些国家要么没有这种机构,要么这种机构不愿出面去做这种事。
刊登了黄禹锡论文的美国《科学》杂志12月14日曾发表声明说:“我们自己没有调查机构,所以只能等待论文作者的回复和官方调查结果,然后向公众公布我们的意见。到目前为止,我们不能表示我们的谴责。”一些科学家也建议,为了提高可信度,韩国调查团应该吸纳行业外人士和外国同行业专家进入调查组,只有这样,调查结果才能保持其客观公正性。
本来,在今年的各大科技期刊年终专稿中,黄禹锡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例如在《科学美国人》杂志年度50位风云人物中,黄禹锡本来榜上有名,但最近该杂志不得不刊登声明,从名单上撤掉了黄禹锡并因此向读者道歉。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