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土卫一上的赫歇耳陨石坑正面向太阳(图)
  • 卡西尼拍摄到土卫二上喷泉喷发(图)
  • 睡眠好朋友多身体才健康
  • 色盲对黄褐色很敏感(图)
  • 简单生物基因并不简单
  • 30秒完成充电的超薄充电电池
  • 瑞士罗氏公司不愿放弃达菲专利
  • 婆罗洲森林中出现神秘的哺乳动物(图)
  • 镜像神经系统缺陷导致孤独症(图)
  • 纳米颗粒可对动植物造成危害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南极科考队如何保障队员的健康

    减退和记忆力下降,易于感情冲动和急躁,甚至有的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变态反应。徐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外国的南极考察站上,有的队员因不甘寂寞、孤独,私自外逃而身亡,有的队员因酗酒过量而中毒死亡。在中山站的中国第二次越冬队,曾有位队员忍受不了极度的孤独,竟一人外出爬山,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全站越冬队员出动搜寻,还请求澳大利亚南极站派飞机支援。中国第1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有队员因经受不住残酷环境的压力而精神失常,站上其他人员被迫24小时轮流看护他,以防出现意外。后来,经与国内及澳大利亚方面联系,派人送他乘外国考察船返回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港,再从那里乘飞机提前回国。到了霍巴特,一见到文明世界,这位队员就立即神清气爽,思维完全正常。他甚至要求重返南极,与队友共度最后的时光。

      南极环境对人生理、心理均有显著影响 

      徐研究员告诉记者,科考队员生理、心理出现的异常反应均和南极的特殊环境密切相关。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南极环境可使人体免疫力下降,血压降低。徐研究员解释说,人体免疫力下降,是因为人们生活在南极这个洁白无暇、超净的世界里。所谓超净,是指南极几乎没有致病细菌和病毒。所以,尽管南极气候严寒,天气多变,但考察队员几乎不患感冒。较长时间生活在无菌条件下的人们,免疫功能会减低,许多考察队员回到国内,要患一次重感冒,就是这个道理。血压降低,是南极对人体生理的另一个影响,特别是原来血压较高的人更为明显,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南极环境还会造-出现失眠、反应力下降等健康异常,科学家正在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至于队员出现的心理问题,徐研究员认为这是在环境突变时出现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不仅与环境相关,更和个人的心理素质、性格等有直接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拔南极考察队员,尤其是越冬队员和内陆考察队队员时,不仅要注意其身体素质,更得对其心理素质进行严格把关。而且在出现异常的苗头时,随队医生或者心理专家更要立即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防止心理异常的扩大化。”

      徐研究员本次随队的任务不仅是随队心理医生,更承担着“南极科考队员心理健康保障”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据她透露,这项研究工作早在20年前就已展开,历届考察队内陆分队成员和越冬队员的各项心理测试数据、生理指标中国医科院都要进行全程跟踪记录。目前,极地环境下人生理心理的变化情况已被绘制出图表,从而为制订南极队员选拔标准和应急预案提供参考依据。其中,连越冬队员在极昼极夜交替时对茶、酒饮用量的变化都有详细记录。 

      4套测试体系设置严格心理测试关

      为测试本次考察队队员的心理健康指标数据,几天前,徐研究员就不厌其烦地向每位科考队员下发了SL90、POMS等4份心理测试问卷。其中,SL90心理测试是涵盖焦虑、恐慌、暴躁、交往障碍等9项心理健康负面要素的90道题问卷,可以准确测试出队员的负面心理要素状况;而POMS心理测试系统是由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多个国家心理专家共同研究推定的测试问卷。截止发稿前,问卷调查的结果已经分析出来:本次科考队中山站越冬队员的心理焦虑指数普遍偏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徐研究员表示,在队医协助下,有目的的心理辅导工作已经展开,同时她建议科考队临时党委尽快采取措施改善本次越冬队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安排更丰富的娱乐活动,以避免出现心理异常情况。

      除了进行心理测试外,徐研究员还对越冬队员和格罗夫山队员进行了血样抽检。据悉,这些队员的血液样本将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存档,越冬期间和返回国内后血样将再次被采集,以提供前后对比的研究数据。对于不断进行的医学检验,队员们大多积极配合,记者在徐研究员的临时研究室——她的住舱里见到,下发的100多份心理问卷都得到了工整认真的解答。越冬队队员,山东省海洋渔业厅的赵忠林风趣地表示,为了今后科考队员的心理、生理健康更有保障,咱就当一回为医学献身的小白鼠了。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