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微型机器人着陆丝川小行星失败(图)
  • 植入式望远镜能改善中心视力(图)
  • 巨大恒星坍缩后形成中子星而非黑洞(图)
  • 伽利略导航系统测试卫星获专用名称(图)
  • 地衣能在开放的太空中存活(图)
  • 冰山阻隔使企鹅加速进化
  • 强化降低坏胆固醇有益心血管
  • 日本欲建全国地震预报系统
  • 由四个不同星系组成的四重奏星系(图)
  • 飞驰时速达到260万千米的恒星(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中国青年参与NASA小行星计划

    现权都归属NASA,跟寻找者没有任何关系。另外,寻找的过程也相当复杂,就拿这位“第一人”来说,他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寻找,放弃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而且他也承认,能够当上第一人是非常侥幸的。“运气占了主要方面。”而李建基讲,在全国寻找新行星的青年人中,无功而返的人占了大多数。

      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研究室是我国专门研究发现小行星的科研部门,这里的天文学家汪琦给记者讲述了美国NEAT计划的一些内幕。据她讲,按照科学寻找小行星的方法,必须用天文望远镜加上CCD成像技术连续向天空拍摄三张照片,对3张照片进行技术对比后,找到某些产生位移的星体,从而确定小行星。但是,她发现,NEAT计划中在网站上公布的照片只是三张照片中的一张,“只有对比在同一时间段拍摄的三张照片才可能发现小行星,凭一张照片如果想找到,必须经过繁重的运算和运气。”

      汪琦告诉记者,按照这种方法,寻找过程将变得非常枯燥,而且努力的耗费可能完全没有结果,另外,对于有足够天文学知识的人来说还有可能找到,而对于天文学的入门者,这样繁重的劳动对他的天文学知识不会有任何好处,也更不会有找到的可能。

      另外,NASA只公布一张照片,另外两张还掌握在他们手里,这样一来,天文爱好者们只能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交给NASA去验证,并由NASA出面到国际小行星联合会进行注册,从而,命名权和发现权都属于NASA。“发现小行星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一个国家天文学的实力,同时,各种各样的小行星中可能含有大量稀有矿物质,今后技术力量具备后就可进行开采,因此,对小行星拥有发现权和命名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有很大作用的。”汪琦对记者说。

      “现在,那么多中国天文爱好者,仅仅为了发现成功后,NASA的一张致谢信而耗费着大量的时间精力,实在是没有必要的。”汪琦对记者说。  

      寻找小行星 美国居于领先地位

      “这种事情也是没有办法,美国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在小行星探索方面技术领先。”上海天文学会秘书长林清对记者说。据林请讲,实际上,NEAT计划出炉的原因是美国大量观测设备获得数据后,自己没有时间处理,便把资料放到网上,等待有天文爱好者代劳,然后由NASA出面进行统计,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

      “美国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力量,因此,他们得到的数据大大超过其他国家,他们才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计划。”林清告诉记者,目前在世界上美国寻找小行星已经居于领先地位,而其他国家尚没有技术力量进行大规模的追踪。

      “加入NEAT计划寻找小行星并不容易,别看所有资料都贴在网上,软件可以随意下载,但是实际上,寻找起来将非常困难。”叶泉志告诉记者。叶泉志说,实际上,事先他已经得到了国外天文专家的指点,获得了寻找的方法,即使这样他也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寻找。据他了解,虽然国内有如此多天文爱好者在参与NEAT计划寻找小行星,但真正入门的人尚不足5人,“入门很困难,即使入门,也要下苦工夫去寻找。”他最后告诉记者。

      小行星是一些围绕太阳运转但因为太小而称不上行星的天体。小行星可大至如直径约1000公里的Ceres小行星,小至与鹅卵石一般。有16颗小行星的直径超过240公里。它们位于地球轨道以内到土星的轨道以外的空间中。而大多数小行星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里。有些小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有些小行星还曾与地球相撞。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剩余物质。一种推测认为它们是一颗在很久以前一次巨大碰撞中被毁的行星的遗留物。然而这些小行星更像是些从未组成过单一行星的物质。事实上,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独的天体,它的直径还不到1500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NEAT小行星追踪计划是美国进行的一项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它把1996至2004年拍摄的67000张天体照片放在互联网上供天文爱好者寻觅。当发现者认为自己发现了新的NEAT小行星后,还要独立计算小行星轨道,并至少找到3个晚上小行星的踪迹,才能向NASA提出认证申请,再经过NASA方面测算确认后,方可作出承认。

      1994年彗木相撞事件后,联合国曾先后三次召开防范近地小行星的会议,初步达成了资料共享、互通信息等原则。要求各国天文组织要将观测到的小行星统一编号,并规定了统一的小行星国际编号方法。此后,一个以美英等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近地小行星警戒网开始发挥一定的监测作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也于1995年开始,使用位于河北兴隆观测基地的60/90厘米的施密特望远镜进行观测。据介绍,我国在1997-1999年三年中该项目的小行星观测数国际排名第五,在有关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