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玻璃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极限、耐腐蚀、耐磨损等优异性能。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人们相继发现一些钯、锆、镧合金在100K/秒的速率下冷却即可形成金属玻璃,采用普通的铸造技术便可获得金属玻璃块体材料,为金属玻璃的应用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直接依赖于合金成分。玻璃形成能力越强,所需的临界冷却速率越低,块体材料的临界尺寸越大,越有利于工业化生产与广泛的应用。在过去的十年里,块体金属玻璃的研究引起了世界上众多科学家的兴趣,新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发展低成本、易于铸造成为大尺寸块体材料的新型合金始终是最受关注的目标,同时也是拥有材料最终实用化知识产权的关键。
1991年,日本东北大学井上明久研究组在“镁、铜、钇” 三元合金中首次发现可采用铜模浇铸形成直径4毫米金属玻璃圆棒的合金。此后的研究使玻璃形成能力更好的镁合金不断推出,形成金属玻璃圆棒临界尺寸的纪录屡被刷新,竞争十分激烈。截止至今年6月,韩国科学家的结果跃居领先,所发现的镁合金玻璃直径达到14毫米(见J. Mater. Res. vol.20, 2005, p.1465)。同时,镁的价格低廉、可再生回收、无环境污染等优点,使镁基金属玻璃作为新一类轻质、高强度的减重材料为人们所关注。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