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患艾滋病的母亲,所生婴儿可感染艾滋病吗?
  • 预防艾滋病 自我保护细则
  • 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防艾
  • 十二个危机人群如何预防艾滋病
  • 艾滋病十条最基本知识
  • 生活方式可致能耗差异逾三倍
  • 解疑释惑:头发还能预报饮食好坏?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什么不同
  • 基因可能是烟瘾的源头
  • 男性预防艾滋病的三点提醒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学术期刊也有科普功能

    期刊上的一篇关于安眠药治疗植物人的论文,《科技日报》驻伦敦记者翻译介绍了《卫报》的报道,本文作者之一武夷山受此启发又写了一篇“从安眠药治疗植物人说起”,发表后引起一些社会反响。可见,从学术期刊到大众传媒可以形成一个科普链。 

      国内的一些学术期刊在这方面的认识比较滞后,认为加强了普及性就必然降低学术性。其实,期刊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在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等人的一项研究中,《微特电机》杂志(本所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外部链接数高达136个,在他们研究的42种期刊中名列第二。外部链接数多的原因之一,是该刊常常发表一些小发明、小革新之类的文章,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因此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另据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4年底的数据,《微特电机》的下载总频次在同类期刊中排在第3位,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那么,我国的学术期刊如何将其潜在的科普功能变成现实呢?

      一是主动与大众传媒合作,推荐值得报道的新成果。

      如果学术期刊只登专业论文,则作者和读者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刊物影响力是有限的。国外的很多知名出版商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采取种种措施主动向大众传媒推荐一些值得报道的新成果。与美国Science杂志密切配合的有一个叫做EurekAlert!的系统,它每天都会向免费注册的记者们提供20-30篇即将在Science上发表的重要论文的新闻稿,这些稿件深入浅出,很受大众传媒欢迎,从而借助其力量传播了科研成果。 

      二是在期刊中增设科普栏目。

      增加科普性内容既可以扩大读者面,还可以使本刊原来的读者群开阔眼界。一本期刊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学术水平、影响因子,也取决于受众面、读者面。学术期刊适当增加科普性内容,并不会影响期刊的学术地位,反而可以增加期刊在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 

      三是加强期刊编辑人员的科普能力建设。

      学术期刊增设科普栏目后,就不能完全靠作者投稿了,这里需要编辑人员投入更多的劳动和智慧。期刊的编辑人员要注意培养其科普能力,尤其是深入浅出的表达能力,以及在标题拟改方面画龙点睛的能力,撰写出让大家喜闻乐见的科普文章。

      编者注:发表于《科技日报》2006,11,26。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