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年4月中国首颗绕月卫星有望升空,拉开中国人探测月球的序幕,这一消息得到了应邀来宁做报告的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姜景山院士的证实。10月27日,姜院士作了一场名为《中国探月计划和深空探测的若干问题探讨》的精彩报告,描绘出中国探月“三步曲”。
月球在31亿年前就已“死亡”
屈原在其著名的《天问》中,就问到“日月安属”。自有人类以来,对离地球最近天体月亮的好奇、憧憬和向往绵延不绝,其中最著名的传说莫过于“嫦娥奔月”。而事实上地月之间的距离有40万公里之遥,只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实现“奔月梦”。姜景山院士说,真实的月球环境与人们的想像大相径庭,月球在31亿年前就已经“死亡”了,其内部的带电流体运动在31亿年前戛然而止,月球现在实际上是一块冷却的“大石头”。打个比方说,月亮的“地质时钟”在31亿年前就已经“停摆”。
人类为何要“奔月”
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探测月球呢?姜景山院士介绍说,首先是月球表面有丰富的太阳能可以利用。月球上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的一个月,这就意味着有15天都是阳光普照的白天,太阳能开发潜力巨大。其次月壤中富含氦-3,这是非常清洁、廉价、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