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主要指水流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产生现象的总称。根据外文“karst”的音译,曾称“喀斯特”。“喀斯特”源于欧洲巴尔干半岛西部亚得里亚海沿岸一带石灰岩高原的地理专用名词。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会议之后,改称岩溶。它包括岩溶作用过程及其产物。岩溶发育的基本规律寓于可溶性岩石与具有溶蚀能力的水流之中,水的溶蚀能力,岩石中可溶性矿物的含量、结构以及气候条件,地壳运动所造成的构造形迹,地形、植被等都是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酸性强的水溶解能力强些;含碳酸的水,在一定温度界限下,温度高的水溶解能力强些;浓度低的水溶解能力强些。浓度高的水流由于温度、压力与运动空间的变化,自身化学沉淀,产生灰华,石钟乳是代表性的产物。降水量多,气温高,水流循环快都可促进岩溶的发育。地壳运动造成的节理、裂隙、断裂等,构成了水流运动的空间;而断裂带、褶皱、隆起和沉降带等常成为控制水流的边界条件,具有成生联系的各种构造形迹组合而成的构造体系,对岩溶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含有大量钙质胶结物的碎屑岩、黄土、石膏以及岩盐、冰川、冻土中由于水流、热力等作用亦有岩溶发育,分别叫做“类岩溶”、“热力类岩溶”或“假岩溶”。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较广,因而岩溶发育面积较广,类型较多。不但岩溶景观绮丽多彩是旅游胜地,有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水源;有的岩溶洞穴可作厂房仓库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