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什么是板块构造说?
  • 臭氧的功与过
  • 什么是海水扩散、海水的粘滞性和导电性?
  • 什么是海水的比热、热传导和绝热变化?
  •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
  • 揭密前苏联等国人与动物杂交实验
  • 铅、砷污染对人们会造成什么危害
  • 科普问答:酗酒为何会伤骨
  • 科普问答:什么是日凌?
  • 地球生命五大秘密:生命存在未必需要水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专家称周易与科学是紧密联系的孪生兄弟

    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吗?” 

      郭彧分析说,如果只强调易经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存在负面关系,那是偏激的看法;反之只强调易经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存在正面关系,同样是偏激。杨振宁先生仅是说自鸦片战争之后,以欧氏几何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应用为例,说易经仅有归纳法而缺少演绎法,他并没有说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更没有说易经对中国现代科学有什么负面的影响。从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治国口号中,我们看到了易学哲学的正面影响。 

      安阳周易研究会学者秦文学则认为,周易与科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孪生兄弟,周易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说到现代人还没有完全理解周易的深刻的内涵,而认为周易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萌芽,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如哲学家张岱年所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经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它无形中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开发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智慧,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立统一”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厚德载物”的价值观以及阴阳爻就是0和1,使思维与数发生联系的科学观。 

      易经属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中国书店出版社的赵安民先生指出,易学是一门学问,是一个学科,一个学派。过去属于经学、汉学、理学等范畴,是中国国学内容的核心。今天大体可以归类为社会科学范畴。因为其特殊的内容,不但涉及对古代宇宙人生社会的认识,涉及对人类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所利用的资源的认识,也涉及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的内容,但是其认识是概论性的,抽象的,是对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社会人生与自然环境等对象的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认识。这样来说易学应当是一种今天分类的哲学社会科学。 

      郭彧则说得更直接:若从自然科学的层面讲易经,一味地牵强附会是行不通的。古代朱熹曾经讽刺程迥说易卦里有“虾蟆”之象,近人说易卦里有“潜水艇”、“原子弹”之象,这都是牵强附会。见仁见智,皆因有着时代与知识背景的差别。有人以六十四卦通解元素周期表和DNA,这只能是阐述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规律,而不能证明当初画出六十四卦的圣人就知道这些科学知识。 

      针对有人说“周易是伪科学”,从而造出了“科学易”与“易科学”这样的命题,郭彧认为这种说法也过于偏激:“如果说自然科学是分科的学问,一旦有资格上升到‘科学’范畴,那就没有什么‘伪’,真者是科学,伪者不是科学。对于易经来说,要分清其属性,如果说有‘易学哲学’的存在,那就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而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不能笼统地以‘科学’或‘伪科学’为其定性。所以,从分类学角度来谈论‘易经’,是不能简单地以‘科学易’或‘易科学’为其定性的。” 

      如何科学研究易经 

      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副院长丘亮辉认为,周易是长期形成、不断发展、与时偕行的理论。几千年的周易经历了三次创新,即从符号到文字的第一次创新;从易经到易传的第二次创新;从易传到易学的第三次创新。为什么在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能有从易学到现代易学的第四次创新呢? 

      丘亮辉说,其实从思维方式的层面上看,周易是聪明的思维方式。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两种相互补充的思维方式,即东方的太极思维方式和西方的科学思维方式。当代社会科学文化已经普及,急需呼唤现代易学文化。特别是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科技大进步呼唤创新的现代易学;社会不公、贫富不均、文化差异呼唤求生存、谋发展的现代易学。战乱的世界、破坏的生态、险恶的环境、失衡的人性呼唤阴阳平衡、天地人和谐的现代易学。 

      郭彧认为,易经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大致应该有两种关系。即哲学层面的指导关系与物理、数学等层面的推导关系。易经是六经之首,其深邃的哲学涵义指导着古人的自然科学研究。重道而不重器,是出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和之道的长远考虑。科学利器的出现,凿破大山,污染河流,耗尽能源,破坏生态,是近代与现代人不为子孙后-虑的自私自利。一味地骄奢-逸,只能使人类的本能退化;无序地向大自然索取,只能使地球的末日加速来临。有一利必有一弊。见利而不见弊,是以利为利,而不是以义为利。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就要发扬易学的中和之道。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