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突然发现有一只陶奁的表层半边长满了细密的嫩芽,另外的半边则比较稀疏;甚至在陶奁的壁侧,也有一些嫩芽生出。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些嫩芽已长出了3厘米高,细细密密地就像一层头发。有的嫩芽旁边,还悬挂着光滑闪亮的种子外壳。于是,这名工作人员即刻将这一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
河北河间市文化局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形。
陪葬陶奁出于东汉古墓,陶奁的泥土上一共发现38粒种子
据了解,这只陪葬陶奁是从一座青砖古墓中发现的。9月4日,于河北河间市龙华乡发现的这座古墓经当地文物部门专家推断,是东汉时期的一座王侯墓。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古墓的两个耳室之间有密封通道。这个表面生出植物嫩芽的彩绘陶奁就出土这里,距离地面大约有三四米深。刚刚出土时,陶奁内有一些潮湿的泥土,当时工作人员并没有急于把陶奁中的泥土清理干净,只是把所有出土文物都放在了仓库内。没想到几天之后陶奁中的泥土里竟然长出了植物的嫩芽。
考古专家推测,这个陶奁是东汉时期盛放陪葬粮食的器皿。于是,人们猜测是当时陶奁中陪葬用的谷物发芽了。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当时在陶奁的泥土上一共发现了38粒植物种子,大小不一,比现在谷物的种子略小,而且看上去不是一种。
莫非是2000年前的种子发芽了?想到这种可能,这位负责人自己也感到十分惊奇。“种子在三四米深的土里埋了那么长时间,没有空气没有阳光。可能出土的时候遇到了适宜的环境才发芽了,但是长出这些嫩芽比较细弱,也许与长期代谢营养消耗有关。”负责人说。
古墓被疑宋代遭盗;专家鉴定,种子不是谷物是杂草
得知这一消息,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标本室的刘长江教授和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副教授孟德荣立刻赶往了河间市。他们准备对“发芽的东汉种子”进行鉴定。
“这些发芽的种子只在陶奁的表面才有,陶奁内的泥土中没有发现种子的痕迹。”刘长江告诉记者,他们的第一步工作便是对陶奁内发芽的种子进行检查,并且把陶奁内的泥土清理了出来。
看来,这些种子很可能是散落在陶奁上的而不是陶奁内原有的种子。刘教授说,观察后他们发现,这些种子并非当时所报道的———谷物种子,而全部都是杂草的种子,从种类来看,至少有三四种之多。
据发掘现场的考古专家透露,当时在清理发掘中发现,古墓的主墓室曾经遭到破坏———里面发现有宋代的瓷片。于是,专家们估计,这座古墓在这个时期曾被盗过,期间也有植物种子被带入的可能。有人推测,这极可能是宋代的种子。“即使是宋代的种子经过这么长时间应该有些种子有碳化的现象,种子会发黑毫无光泽。”但是,现场看到的这些种子,表面都很光洁,没有一颗有碳化的痕迹。
实地勘察发现重要细节;专家分析,年代久远的草籽早该腐烂或碳化
在实地勘察时,孟德荣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
古墓上的通道土层清晰,在古墓的壁上也发现有草生长,这些草和陶奁内长出的草属于同种。并且距地面1米、2米、3米,一直到陶奁处都有草的生长,连成了一条线。
因此,可以推断———有可能是在古墓被盗时形成的一些缝隙中,雨水带着杂草的种子冲到墓室内,种子冲到了陶奁中,同时也在途中散落了一些。
刘长江也推测,东汉的古墓距今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中间有很多可能性存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能将种子带入到古墓内。比如,一些啮齿类动物,像老鼠喜欢打洞储存一些粮食一样,把草籽带到了古墓内。或者地面上一些大树的根部深入到墓内,但是由于时间长,树根旁的泥土松动出现缝隙,于是雨水带着草籽冲入到墓室内。之后,随着土壤的沉降又将缝隙压死,没有露出痕迹。
总之,墓室内发掘出的土壤比较潮湿,墓室中不透气又没有光线,从科学的角度讲如果是很早以前的草籽早就应该腐烂或者碳化。现场看到的这些种子不像是古老的种子。
后记
古墓种子将进实验室
为了查清这些种子的“身份”,揭开种子发芽真相,孟德荣特意取走陶奁中的一些种子,回到实验室进行培养。
“等实验室的种子培养发芽后,与河间当地的植物进行对比就更容易确定这个种子究竟是哪种植物。或者进行基因测定,根据它变异的程度,就更能判断出种子的种类和年份。”孟德荣介绍,如果想要对种子的“身份”下结论还要进行碳14的检测,来具体确定种子的年龄。
小知识
近代植物种子常常误入古墓
刘长江告诉记者,研究中发现,粮食类作物的种子寿命只有十几年,杂草种子的寿命比粮食作物的种子寿命稍长,但是最多也就几十年的时间。
据他介绍,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如果希望适当延长种子的寿命,要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让种子保存的环境干燥,尽量减少种子的含水量;其次,要尽量降低储存种子环境的温度。最后,让种子与空气隔绝。做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把种子的生命活动降到最低,这样才可能适当地延长种子的寿命。
其实,在历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中经常能够出现这样的情况:把出土文物上生长的植物或者植物种子误判成与出土文物同等年代。但是,最后经过检测都发现是近代植物的种子误入古墓之中。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