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研究发现产生第一印象只需十分之一秒
  • 揭开13个有趣的动物之谜:谁说老鼠喜欢奶酪
  • 城市染上色彩病:规划缺失造成视觉污染
  • 四大发明外传之谜:造纸术和印刷术
  • 四大发明外传之谜:火药和指南针
  • 牙齿: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 睡眠专家解读梦游奇人
  • 释疑地球三极:喜马拉雅山开缺口能否现奇迹
  • 探秘北京古崖居主人:戍边驻军还是神秘矮人
  • 研究发现海洋飓风产生原因是由人为造成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今夏为何出现罕见高温 大气环流表现异常

    亚州的一些城市日最高气温持续超过40℃,弗雷斯诺日最高气温连续多日超过46℃,创加州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最高纪录。

      二是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较过去大大提高,部分地区甚至年年都遭受较强的高温热浪袭击。欧洲极为罕见地在2003年、2006年发生了两次强度极强的高温热浪。从1999年至今,我国华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持续10天以上强度大、范围广的极端高温天气。

      第三是极端高温热浪波及范围越来越广。高温热浪原本是印度、巴基斯坦等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典型气象灾害,但近年来以前比较凉爽的欧洲、美国、日本、中国等的中高纬度地区天气却日趋炎热,极端高温事件越来越多。美国的五大湖区、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我国华北等都逐渐成为新的区域高温中心。

      气候变暖“左右”极端天气

      董文杰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北半球及我国夏季高温干旱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明显增加,致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显著增加。通过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最近100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也随之发生变化。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可分为中小尺度和大尺度两类。前者包括龙卷风、雷暴、雹暴、雷电、风暴潮、沙尘暴等。这些极端天气事件持续时间虽短,但破坏力极强。大尺度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主要有热带气旋、中纬度风暴、季风、热浪、低温冷害、干旱、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这些极端事件往往可在大范围地区持续几天,数月或几个季节,对广大地区甚至半球或全球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全球变暖是大背景,但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董文杰说。专家分析认为,控制每年极端高温热浪事件频次和强度的直接因素是大气环流异常。今夏欧洲高温热浪主要受稳定少变的高压系统控制,美国由于受异常偏强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也出现了严重高温热浪天气。副热带高压是一团巨大的、可以四处流窜的高压气流,它是下沉气流,它出现在哪里,哪里就干旱少雨、酷热难耐。

      在分析今年我国四川、重庆高温干旱的原因时,董文杰认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所致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关键因素。一方面,今年冬春季西太平洋海温比往年偏高达0.5摄氏度,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较往年偏西偏强,这不利于南方的暖湿气流到达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 

      在2005—2006年冬季,青藏高原地区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整个冬季高原上空地表气温比常年偏高2—4摄氏度,使高原热力作用显著,导致了高原上空温度与其南侧的温度对比增大,也使亚洲季风增强。由于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牢牢地控制着这重庆和四川这带各地区,而它的西边还有来自高原的大陆高压,这两个高压紧紧挤在一起,北方的冷空气就很难进入。由于冷空气和暖空气无法相遇,形不成锋面,形不成降水,所以造成了四川和重庆极端干旱事件。

      缓解旱情需从长计议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的发生尚无明显减少的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山仑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工增雨是缓解旱情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人工增雨往往要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有时等了很长时间都“打”不下来雨,或只有少量降雨,对缓解旱情作用有限。

      山仑院士说,以色列60%的土地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近半地区150毫米以下;人均每年可用水资源30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0,约为我国平均的1/8;在如此恶劣的资源条件下,以色列的经验对全球干旱地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山仑说,以色列水资源分布不均,北部资源占全国80%,可供灌溉的土地仅占35%。20世纪30年代,以色列水利方面的开拓者就认识到:必须修建一个能把水从源头输送到缺水地区的供水系统,保证旱季也能不间断供水;把高压输水管线埋入地下,虽然投资加大且受地理限制,却能极大减少水分损失,从长远看利大于弊;工程既要覆盖全国,满足人口增长的农业集约化的需求,更要照顾南部少雨地区的用水。以色列从1953年起开始建设全国性水网工程,1964年最终建成,耗资1.47亿美元,主管道130公里,共400个扬水站,5000公里输分水管道,每年输水13.5亿立方米。

      滴灌技术是以色列最著名的节水灌溉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滴灌面积发展很快。1999年以色列80%以上的灌溉农田已经应用滴灌,10%为微喷,5%为移动喷灌。根据作物各类和土壤类型设置的滴灌控制系统,使田间用水效率显著提高,达到每立方米增产2.32公斤。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农业产出却翻5番。由于管道和滴灌技术的成功,全国灌溉面积从16.5亿平方米增加到22亿—25亿平方米,耕地从16.5亿平方米增加到44亿平方米。 

      由于供水量和正常需水量之间仍有很大缺口,随着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加剧,以色列逐步压缩农业用水,着手开发对工业废水、城市污水以及微咸水的利用,加强海水淡化研究并已取得成效。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