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新奇理论出现:猫寄生虫改变人性格
  • 解疑释惑:成人脑细胞仍会生长
  • 美科学家公布多数人都会做的12种梦
  • 全球变暖对海洋生态影响日趋明显
  • 智能科技热门产品标准空缺
  • 修订863计划管理办法 引入第三方防造假
  • 美国最新减肥妙方:无为而治精神胜利
  •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癌症具有传染性
  • 电子药丸——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 鲜艳油漆含铅量高 橙色漆最严重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计算机能否迈过能耗这道槛?

    。同样,显卡几年前的能耗仅有10几瓦,而如今的新显卡能耗已多在100瓦以上。随着元器件能耗的提升,计算机主机箱电源输出功率也由200瓦提升到500瓦以上,而号称“1000瓦超稳电源”的机箱在电脑城随处可见。这样的能耗,确实赶得上电煎锅了。

      软件给能耗“火上浇油”

      目前,能耗问题已经引起了Intel和AMD的重视,改进硬件的性能功耗比已成为两家公司的设计方向和竞争点。然而当我们想方设法为硬件能耗“降温”时,奢侈化、高能耗的技术设计却又从软件开发上泛滥起来,硬件是为软件应用服务的,这无异于给原本就高能耗、高温度的硬件“火上浇油”。

      最近,微软公司推出了下一代操作系统Vista的第二测试版。由于此前微软视窗操作系统高达90%的市场占有率,Vista有望再现这种辉煌。它使用3D化界面,提供多种绚丽效果,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享受。

      然而,要能流畅运行Vista,高端3D显示卡和至少1G内存成了必需品,它们和CPU一样,也是计算机的主要耗能元件。另外,要想使用这些时髦的图形界面,用户还需要多耗费25%的电能。尽管还没有上市,Vista能耗问题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它的每一个唯美功能,代价都是让笔记本电池提前变成工业垃圾。”芯片业分析师纳桑·布鲁克德说。

      当人们为操作系统的能耗争论时,各种应用软件却没有得到同样的关注,很多软件厂商也没有将产品能耗纳入设计考虑之列。实际上,大型软件,尤其是游戏软件绚烂的图形效果,会让CPU和显卡保持满负荷运行的状态,导致耗电量大增,运行这些软件时散热风扇的轰鸣声便是证明。

      能耗,将成难迈的门槛

      30多年来,CPU性能提升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到2002年底,CPU主频已达到3GHz。然而,时至4年后的今天,CPU主频却仍然在3GHz徘徊。这种几近停滞的发展状态告诉我们,摩尔定律遇到了挑战。

      专家表示,在达到微电子技术的物理极限之前,CPU主频在设计上仍能不断提高,但能耗却成为一道难迈的门槛。

      现在散热器的发展却开始落后于处理器能耗增加的速度。当散热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纯铜、热管和液冷散热器等出现后,散热器终于难以冷却高能耗的计算机“滚烫的芯”,这时计算机能耗问题才真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不只是“煎蛋”的笑料。

      由于难以解决高能耗CPU的散热问题,CPU频率增加的速度只能放缓。能耗,终于成为一只拦路虎,横在摩尔定律面前。

      节能降耗,发展的必然选择

      能耗问题已成为制约CPU性能提升的一大障碍,然而随着能源紧缺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能耗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掺进了许多经济和社会因素。对企业、个人和IT厂商来说,计算机节能降耗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采购节能型电脑,有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有数据表明,2005年国内X86服务器的销售量将近40万台,如果这些新增服务器全部采用节能设计,每年可节约电费人民币15亿元。由于高额电费开支,就连Google、雅虎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关注节能,因为耗电量每年增长超过50%,10年内电费成本就将超过服务器本身成本。

      其次,个人要养成节能习惯。英国最大的200家上市公司,在选择了高耗能的计算机后,由于员工下班后不关机,每年光耗电浪费就超过了6100万英镑。

      最后,在市场的压力下,IT厂商终于把节能的理念渗透到产品规划、设计、研发、生产、维护等整个生命周期当中去,而不再只围绕散热问题做文章,这是节能降耗的根本。目前,Intel和AMD都提出了自己的节能方案,并得到越来越多厂商的响应和支持。

      在步入电子时代的30多年后,节能降耗却终于和CPU主频平起平坐。专家表示,计算机节能,不仅是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一方面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用户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也会为企业战胜绿色技术壁垒,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奠定基础。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