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一些美国民众表示,目前的载人飞行对于真正的空间探索没多大贡献,即使把人送上火星也不解决问题。几乎所有探索项目花掉的钱,都仅能保证宇航员活着;而宇航员上太空并没有加强机械设备探测太空中生命迹象的能力。为了保证几个人在太空活着而花掉大量的金钱,会大大贬损宇航局花大笔预算从太空去研究地球的意义,还不如研究如何保障地球上芸芸众生的福利。
“发现”号的一连串安全“病症”,特别是绝热泡沫材料脱落的顽疾,则让航天界专家对载人太空探索前景感到悲观。美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空间历史部主任拉尼乌斯说,我现在对航天飞机计划的前景相当悲观,同时对美国载人飞行计划前景也悲观,对于许多人来说,由于未能解决-燃料箱绝热泡沫材料脱落问题,外界对美国宇航局处理关键技术挑战的能力提出质疑。
与此同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7月29日至8月2日之间,对1222名成年人进行的民意测验显示,认为航天飞机项目值得继续下去的民众数量在直线下降,只有大约59%的人认为值得继续实验,而在2003年初的支持率为75%。
就连当时正在太空飞行的资深宇航员们也表示,“这不是怕不怕的问题。我们感到失望,非常震惊,我们没想到。”格里芬也承认,宇航局在“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前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存在失误,“是犯了大错的。”但格里芬争辩说,在如此复杂的机械工程中,“不可能消除所有风险”。
支持者认为要执太空科技牛耳,就应准备冒风险
在这场对航天飞机载人飞行是否值得继续的反思与辩论中,支持派民众则认为,宇航局在近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包括去年初登陆火星的“勇气”号与“机遇”号探测车,至今还在火星地表辛勤奔波;1997年由“卡西尼”号送上太空的探测器,今年初登陆了土卫六(土星的最大卫星)后,现在还在不断发回土星和土卫六的图片。
有民众强调,要开拓新边疆就总会存在危险因素;美国如欲在太空飞行领域执牛耳,就应准备承担风险;对于那些与此有切身利益的民众,例如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地佛罗里达州(由于该州州长杰布是布什总统的胞弟,因而被媒体称为“是与白宫有血缘关系”的地区)的民众而言,航天中心的存在、航天飞机的一次次升空,意味着大量的游客、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宇航局另一处航天中心的所在地得克萨斯州,航天飞机升空后的地面指挥系统就设在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里。对于那里全程跟踪航天发射新闻的民众来说,当“发现”号终于点火升空时,他们感到了久违的轻松;而当格里芬宣布在未解决绝热泡沫材料脱落问题之前,美国将停飞航天飞机后,中心里的食堂服务员们短暂的欢欣气氛马上消失,人们心情顿时沉重起来。
人们在问:为什么要冒险升空
随着“发现”号返航日期的到来,美国民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特别是亲历了两架航天飞机失事悲剧的一代人,对“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发生惨剧、宇航员全部遇难的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心有余悸。
对于许多美国民众而言,太空探索、载人航天是民族自信、国家自尊的某种象征。美国人已长期习惯于把太空探索与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也已在某种程度上把太空看作了美国新边疆。
航天飞机的定期起降,似乎成了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标签,在航天飞机被停飞的两年多时间里,美国的航天迷、航天精英都有某种失落感;“发现”号发射前后的走走停停、一波三折又使美国民众陷进了自我怀疑的漩涡。载人航天飞机到底值不值,风险如此大为何还要飞?
当“深度撞击”彗星在7月4日为美国独立日献上大礼时,对于为何进行太空撞击,美国宇航局的官方说法强调的是科技“含量”:深度撞击实验得到的数据可以为人类提供机会,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彗星内部的具体物质,并且有助于人们在认识地球的形成与生命的起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按布什在今年1月提出的空间发展计划,近期工作是要恢复航天飞机发射,以便完成美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到2010年停止与空间站有关的大部分工作,同时淘汰航天飞机、发展新一代航天器。
而“发现”号的升空,在美国媒体看来,科技探索是一方面,但美国的威望、太空大国的面子,对国家安全的冲击,也许是更有分量的潜台词。《纽约时报》的分析认为,“-上受欢迎的航天飞机计划也许很难扼杀”。文章说,有人可能推测这是航天飞机最后的飞行,但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宇航局官方以及布什政府和国会都认为,美国迟早要发展下一代航天器。文章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发现”号冒险起飞的-“含量”更重大,美国将以此作为发展新一代太空技术的起点。此外,如让美国放弃航天飞机,就只能完全依靠俄罗斯才能上国际空间站。这是美国目前不太好接受的。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