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火星上发现高浓度甲烷区域(图)
  • 印尼脊髓灰质炎儿童达到205例
  • 电流可用于检测变异基因
  • 美国宇航员登月之后的生活(图)
  • 黄禹锡:把克隆技术投入实用(图)
  • 发现号引发美国反思太空探索
  • 水稻基因组全图绘制完成
  • 在以色列发现壮观的古代供水系统
  • 宇宙射线会损伤飞行员的眼睛(图)
  • 月球土壤中有地球空气形成的氮颗粒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发现号安全回家(图)

    尼迪航天中心改到了西部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原本在航天中心等候的宇航员家属没能亲眼见证“发现”号着陆,稍显失望,因为他们不能立即向自己的亲人表示祝贺。

      “我当然更想在这里看到(着陆过程),这样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见证者,”航天飞机项目主管比尔·帕森斯在航天中心说,“但我更希望它能安全(降落),在哪里最安全,就应在哪里降落。”

      “发现”号7月26日发射升空。它为期14天的太空之旅是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事故后航天飞机的首航。宇航员在太空中成功地试验了检修航天飞机的新手段。在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飞行的8天多时间里,宇航员对航天飞机进行了“体检”,完成了3次太空行走,首次在太空中对航天飞机进行了维修。“发现”号还给空间站送去补给并运回了垃圾。

      “发现”号此行一波三折,升空和返航日程因技术和天气等原因屡次推迟,让人为之揪心。在升空和飞行期间,“发现”号也险情迭出,先后出现一大块绝热泡沫材料脱落、两处绝热瓦缝隙填充材料伸出和一块绝热材料松动等问题。“发现”号此行最主要使命是为了证明航天飞机依旧适合承担太空探索使命,但它平安归来,并未消除人们对航天飞机安全性的疑问。尽管如此,航天飞机的优点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不能抹杀。建设国际空间站目前还离不开航天飞机。专家们希望,“发现”号的成功返航,能够对未来恢复航天飞机的经常性飞行有所促进。
     

      创造多个“第一瞬间”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9日成功着陆。在这次历时14天的重返太空之旅中,“发现”号创造了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瞬间”。

      第一次握手。北京时间7月29日20时54分,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菲力普斯像绅士那样向“发现”号指令长柯林斯伸出手,以示欢迎。这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自2002年底以来与航天飞机宇航员的第一次太空握手。随后的9天中,“发现”号宇航员与空间站宇航员结下深厚的友谊,9名宇航员还一同悼念了失事的“哥伦比亚”号机组乘员及其他牺牲的航天事业先驱。

      第一次后空翻。北京时间7月29日20时许,“发现”号飞到国际空间站下方183米处,指令长柯林斯操纵航天飞机作了一次翻转,使机腹朝向空间站。这是航天史上航天飞机的第一次“太空后空翻”。这个不寻常的动作是为了让空间站宇航员为机腹拍照,检查航天飞机表面绝热瓦是否受到损伤。

      第一次太空修理。北京时间8月3日20时40分左右,“发现”号宇航员鲁宾逊被空间站机械臂“举”到航天飞机腹部,只用了几秒钟就将那里伸出的两块绝热瓦缝隙填充材料“拉”了出来。这是航天飞机24年飞行历史上第一次接受太空维修。这次维修为“发现”号返航进入地球大气层消除了一大安全隐患。

      此外,“发现”号还第一次携带了一根约15米长的遥控扫描系统来到太空。它能连接在航天飞机原有的机械臂上,使其能够伸到航天飞机的腹部,让附着在顶端的相机为航天飞机拍照。

      “发现”号此次还成为航天史上截至目前“出镜率最高”的航天飞机。“发现”号发射时,发射平台及周围就有摄像机和照相机107架,-燃料箱、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和轨道器上也安装了摄像机,“发现”号全身还安装了110台数字摄像机,空间站宇航员也对其进行了“拍照查体”,地面控制人员通过分析传回的图片检查航天飞机表面是否受到损害。“发现”号此次的“全方位出镜”为今后的航天飞行开了一个先例,摄像监视和图片分析成为保证航天飞机安全飞行的重要安全措施之一。

      航天飞机前景喜忧参半

      航天专家认为,成功返航固然值得庆贺,但悬而未决的泡沫绝热材料脱落等安全问题仍为航天飞机的未来蒙上了阴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总结认为,这次“发现”号宇航员在几次太空行走期间可以说“超额”顺利完成了各项常规及临时紧急任务,尤其是第三次太空行走时,宇航员出色完成了航天飞机历史上首次在轨紧急修复,为顺利返航消除隐患。

      “发现”号此行还肩负另一项重要任务,即测试“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美国宇航局为航天飞机所做的安全改进是否有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评价说,此次通过航天飞机自身的摄像系统和激光扫描系统,宇航员可以详细地检查轨道器各部位受损情况,另外还对轨道器进行高分辨率摄像,使地面控制中心能全面了解“发现”号受损情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庞之浩则认为,尽管如此,对航天飞机所做的安全改进仍然存在“明显缺陷”。他列举事实说,航天飞机从一开始就带着“未解的传感器之谜”升空,发射时泡沫材料脱落再次上演,其中一块尺寸甚至接近造成“哥伦比亚”号失事的泡沫材料,没有击中航天飞机“实属幸运”。另外,宇航员在太空还不得不冒险修复“发现”号腹部的伤痕。庞之浩认为,尤其泡沫材料脱落已成航天飞机的一大‘顽疾’,而且短期内很难解决。看来,航天飞机的安全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们一致认为,后续的航天飞机复飞计划一旦拖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进度。朱毅麟说,国际空间站建成的时间会因此一拖再拖,“必须边建设边运行”。庞之浩也指出,“建造大型空间站必须配备大型运载器才能提高效益,保证充足的天地往返运输能力”,没有航天飞机的强大后盾,空间站建造将“大幅缩水”。

      不过焦维新教授表示,尽管目前各界对航天飞机仍存忧虑,但航天飞机运载量大、功能强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不能就此被抹杀。而且,从目前来看,俄罗斯方面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还远远不能满足空间站建设的需要,尤其运送大的部件,还得依靠航天飞机。美国宇航局只要尽快解决泡沫绝热材料脱落问题,加强维修和检验,并总结此次成功飞行的经验,航天飞机仍可以在2010年退役之前继续承担建设国际空间站的使命。

      退役之后,谁来接替航天飞机?美国宇航局满怀信心地说,下一代载人航天器已在设计之中,将于2014年升空。据称它将“吸取航天飞机的教训”,更加安全、简捷。但它究竟会是什么样?2014年之前能否问世,都仍是个未知数。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