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火星快车拍摄到尼科尔森陨石坑(图)
  • 美国科学家发现体内生成骨骼的方法
  • 科学家发现能够延长寿命的4种基因
  • 美发现太阳氖含量是以前认为的三倍
  • 科学家在动物体内培育出骨骼
  • 用废弃泡沫塑料盖房子
  • 智能家居新探索带来节能与舒适
  • 美发现一种自然杂交形成的新物种
  • SOHO观察到土星通过太阳背面(图)
  • 星食照片中出现卡戎卫星大气(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发现号宇航员全家福(图)

    正的勇气在于敢于尝试”,柯林斯说。为了实现梦想,柯林斯从未停止努力。1978年,柯林斯靠助学金在美军空军学院学习。同年,她在锡拉丘兹大学获得数学-和经济学-。后来,她成了空军飞行员、飞行教官和试飞员。1986年和1989年,柯林斯共拿下两个硕士学位。1990年,柯林斯被美国宇航局选中,1991年正式成为宇航员。 

      柯林斯是历史创造者。1999年,已经身为人母的柯林斯第三次进入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指令长。至今,她驾驶过30多种不同的飞机,累计飞行时间达到6280多小时,其中有537小时是在太空度过的。此次,柯林斯作为“发现”号指令长,不仅承担着艰巨的飞行任务,而且还承担着挽救美国宇航局声誉的巨大责任。柯林斯希望,这次飞行不仅能让她的家人和支持者感到自豪,也能让一个两年前遭到“哥伦比亚”号失事沉重打击的国家感到自豪。 

      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

      随着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搭乘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他已成为轰动日本的新闻人物。

      野口聪一今年40岁,从小就对宇宙探险充满兴趣,一直憧憬有一天能飞上太空。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美国航天飞机第一次飞上太空,这大大激发了他飞上太空的志向,于是他在上大学时选择了航空工程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从事实验和改良超音速飞机引擎的工作。为了实现飞上太空的理想,1996他报考宇航员,被录取为候补宇航员。

      按照最初计划,野口聪一应该于2003年搭乘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天。由于“哥伦比亚”号坠毁,美国所有航天飞机停飞,野口聪一也不得不等到此次“发现”号升空,才实现他的太空梦想。

      其实,此前日本宇航员已多次搭乘美国航天飞机上天,但此次野口聪一将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在为期12天的飞行中,他将进行3次太空行走:在飞行的第五天,他将进行首次太空行走,对航天飞机表面进行检修,第七天将更换出现故障的国际空间站控制装置,第九天将设置和回收航天飞机外的实验装置。三次太空行走总共耗时19个小时。

      在美国宇航局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野口聪一上天后吃什么,野口聪一笑着回答说,他会带着拉面和粽子上天,希望与同伴们分享。据悉,野口聪一的家人也在美国的发射现场为其壮行。 

      凯利:幸运的“韦加斯”

      詹姆斯·凯利的绰号叫做“韦加斯”,-城拉斯韦加斯的“韦加斯”。现年41岁的空军中校凯利来自艾奥瓦州的伯灵顿,他曾担任试飞飞行员。驾驶“发现”号,凯利将第二次访问国际空间站。

      鲁宾逊:太空DJ

      鲁宾逊拥有机械工程学的博士学位,49岁的他已经在NASA工作了30年,最近10年成为宇航员。这次太空之旅将是他第四次到太空执行任务,上一次是在1998年。

      托马斯:太空新郎官

      现年53岁的托马斯1992年就成为宇航员,在他第二次太空飞行时,他曾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停留了近5个月。这次是他第二次访问国际空间站。当“发现”号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托马斯将使用全新的检测手段,检查航天飞机是否在发射过程中受到损伤。托马斯今年春天刚刚结婚,他的妻子也是宇航员,名叫香农·沃克。

      卡马尔达:53岁首次航天

      卡马尔达在位于弗吉尼亚州的NASA兰利研究中心工作过22年,拥有博士学位的他在那里专门研究热构造,这是让航天飞机重返太空的一个关键工作。卡马尔达自己都没想到会成为“发现”号的一员。1996年他44岁的时候加入宇航员队伍,从那时起,他就盼望着能执行一次太空飞行任务。没有几个宇航员像他这样到53岁才第一次参加太空飞行。

      温迪·劳伦斯:出身海军世家

      现年46岁的温迪·劳伦斯是名海军上尉。

      这次航天飞行将是劳伦斯第四次遨游太空。她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两次飞往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她本来可以在空间站上工作,可惜她1米6的个头太矮,穿不了俄罗斯的太空行走服,结果没能完成这个壮举。从那以后她得了个绰号“太矮”。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