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1951年,黄昆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为1963年国际上拉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一种元激发──极化激元,所提出的运动方程,被国际上称为“黄方程”。黄昆与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恩教授合著的《晶体动力学理论》,195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著作,是该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必读之书。
黄昆为大众知晓主要是因为他在2001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在中关村住了50多年的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胡亚东,回忆黄昆获奖之后在中关村街上见到他的情形。绒线圆帽、蓝布中山装、破布鞋,还是那一身。就住在街边的胡亚东有时候还能看到黄昆和他的英国老伴一起出来遛弯儿。黄昆的老伴穿得比他更朴素,也是一双破布鞋。俩人都80多岁了,还时不时自己走到菜市场到小摊前买菜。虽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但黄昆却喜欢自己动手。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一般人都会送到修理部去,他却自己卷起袖子修。
黄昆的学生赵汝光回忆:“黄先生的夫人是英国人,但他和夫人经常与我们一起劳动,什么事情都做。‘文革’时他是二级教授,每个月有285元钱,他把200元交了党费。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在学术上却要求很高。评职称时,他就对某些人相当不客气,有时让人下不来台。一次,一位副教授评教授职称,大多数学术委员同意,他却说,给他个副教授就不寒碜了。这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他人的表现。”
黄昆的学生朱邦芬现在已是中科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他告诉记者,老师黄昆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最开始肯定要把自己昨天在家中或者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形成的一个思路对着同事或者学生讲一遍。这在他有两个好处,一可以让自己重新整理那些偶然一现的思路,二也可以促成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给自己挑刺。朱邦芬说,通常的情形,黄昆一番陈述结束的时候就是办公室里一天争论的开始。辩论双方不会放过彼此思路中任何一个细小的瑕疵。辩论的结果呢?有时候我赢,朱邦芬说,但常常第二天又被他找出什么漏洞给扳回去。而研究的问题就在这否定之否定中渐渐清楚了。
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小他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头,总是喜欢纵论天下,相互顶牛。而黄昆往往都将话题引向极端,引发无休止的争论。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们从白天一直讨论到晚上,最后是上床后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看权威资料来解决争论。“正是这些争论,使我找到了科研的感觉。”杨振宁说。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