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计划于13日回国。黄禹锡此行将乘坐头等舱——就在几天前,大韩航空公司向他提供了今后十年内可免费乘坐头等舱的优惠。主办此次干细胞峰会的美国遗传学政策研究所(GPI)是一家名头不够响亮的非政府组织,而黄禹锡(Hwang Woo-suk)不过是汉城国立大学的一名教授,韩国联合通讯社却给了他国家领导人一般的报道“待遇”。 2004年2月12日,记者在西雅图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曾经见到过黄禹锡。在那次会议上,黄禹锡向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记者介绍了一个划时代的科学突破:他和同事首次成功地克隆出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出胚胎干细胞。此前,也有公司或个人宣布克隆出人类胚胎,但只有黄禹锡他们撰写的研究论文通过了同行评议,并且发表在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
今年5月20日,黄禹锡及其同事又在《科学》发表了一项重要成果:他们用病人的皮肤细胞克隆出了与病人基因相符的胚胎干细胞,朝着最终利用病人自身细胞治疗疑难疾病的目标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在英国伦敦的科学媒体中心接受采访时,黄禹锡对韩国联合通讯社说,如果去年的研究成果是孩童学走路,那么这次取得的成果无异于短跑选手飞奔。他的合作伙伴、美国匹兹堡大学夏腾(Gerald Schatten)则称这是一件“比研制出疫苗和抗生素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工业革命虽然起源于英国,但当时谁也不知道那是一场革命,如今在韩国首都汉城也许已经发生了能够改变人类历史的生命科学革命。”
黄禹锡出生在朝鲜战争后的萧条时期,5岁时父亲病逝,母亲为了养家糊口,替邻居喂养牛群。黄禹锡小时候帮母亲照料生病的牛,并立志成为一名兽医。这个穷苦的农村孩子后来考入汉城国立大学,29岁时获得兽医专业的博士学位。由于导师一年前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在汉城国立大学谋取教职的梦想被击碎。于是,黄禹锡卖掉了惟一的财产——52.8平方米的小户型公寓,买来牛只,着手进行人工授精试验。三年后,他得到了去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又过了两年,终于如愿成为汉城国立大学的一名教授。
从汉城大学的硕士、博士,到顶级的“硕座教授”,他专心致志地研究生命,由浅入深,由低至高,最终走到了生命科学的前沿。黄禹锡1993年在韩国成功首推试管牛,1995年培育“超级奶牛”成功,1999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体细胞克隆牛,2003年又首次在世界上培育出“抗疯牛病牛”。
黄禹锡不光与牛有缘,他更关注人类生命之谜。2000年,他将研究的目光从牛转向人,利用从韩国男子身上采集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培育出囊胚。2004年2月,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黄禹锡攻克人类胚胎干细胞难题的消息。他领导的课题组将人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女性的卵子内,培育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今年5月19日,《科学》杂志再次报道了黄禹锡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获得成功的消息,在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
黄禹锡每年从韩国政府得到相当于约10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如今,韩国政府对他的支持力度更是成倍地增加,并计划明年投资2500万美元建设研究大楼。去年,他的支持者建立了一个私人基金会,目前募集资金已经超过100万美元。不过,他认为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充足的经费,也不是非凡的才干,而是他的工作信念。
英国《自然医学》杂志称,黄禹锡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早上4点半起床后,会在韩国传统的公共澡堂里泡上40分钟。他总是最早出现在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常常工作到深夜。在黄禹锡的实验室,根本没有星期六和星期日的概念——实验室里的许多年轻男女没有谈情说爱的时间,只好“内部消化”配为夫妻,似乎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因黄禹锡在干细胞技术上的突破,人类生命科学研究跃上了新台阶。黄禹锡将他对干细胞的研究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运动员已冲过折返点,正在向终点奔跑。也就是说,黄禹锡的课题组已攻克了治疗性干细胞克隆的主要障碍,正在探索如何打开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大门。这项研究有竞争,更需要合作。黄禹锡表示,他十分希望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科学家联合研究,达到“双赢”,为使生命科学服务于人类而共同努力。
黄禹锡培育出的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生命的基础,因而这项研究往往被认为与克隆人有联系。目前,美国和韩国国内都有人反对黄禹锡从事这项研究。对此,黄禹锡表示他所从事的是治疗性克隆研究,与生殖性克隆人是两码事。他认为,克隆人至少在本世纪内不会出现。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