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土卫六上的巨大红斑困惑天文学家(图)
  • 拥有双核的旋涡星系(图)
  • 荷尔蒙也许能增加自信
  • 脂肪酸的摄入可能会引起抑郁
  • 服用伟哥与失明是否有关 (图)
  • 奥地利试验货运电车(图)
  • 国际空间站氧气足以维持到明年2月
  • 空间站宇航员收获豌豆栽种四季萝卜(图)
  • 儿童多喝碳酸饮料容易肥胖
  • 激素能增强人际间信任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美国再度掀起科学与宗教之争

    的错误。”布什讲话时,身旁站着由人工受精剩余胚胎发育成长的被领养的儿童及他们的父母。布什建议,剩余的胚胎应使其成长出生,而不应被摧毁或用来进行干细胞研究。他强调,“在这个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复杂辩论中,我们应该谨记,此事关系到真实的人类生命。” 

      由于众议院法案通过时并未达到可以推翻总统否决的2/3票,新法案的命运还有待参议院定夺,下一步要看参议院的投票结果。不过,据说布什发誓如果美国参议院也通过这项立法建议,那么,他将行使总统否决权。这是布什头一次威胁将使用总统否决权,可见他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退让的。 

      支持者与反对者对簿公堂 

      众议院之所以能通过新法案,部分原因是共和党内部对干细胞研究政策出现了分歧。早在大选时,民主党人就已表明了主流意向——支持扩大干细胞研究。在24日的众议院辩论中,议员们的辩词恰好代表了有关干细胞政策的两派意见。反对立法的议员说,一方面,从宗教道德原则出发,扩大胚胎干细胞来源等于扼杀新生命;另一方面,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前景被夸大了。印第安纳州的议员迈克·彭斯坚决反对用联邦政府资金去扩大干细胞研究。他说:“我相信为了研究而破坏人类胚胎有违道德,而且错上加错的是,这等于强迫数百万反对堕胎的美国人眼看着他们交纳的税金用来资助他们觉得违反道德的事情。” 

      支持者,特别是一些温和派的共和党人则认为,首先,美国人民需要扩大干细胞研究。根据自愿的原则,针对一些废弃的胚胎扩大干细胞研究是为美国人所做的正确的事情。干细胞研究是找到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神经和大脑疾病新疗法的希望。美国有1亿1千万人有可能通过胚胎干细胞研究得到帮助;第二,现有政策允许的干细胞系不足以深入研究,而且很多的科研新进展也以表明,干细胞治疗前景是有保证的。最近,韩国科研人员展示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再度说明,干细胞研究向着实用的“治疗性克隆”研究前进了一大步;第三,现有的设限已使美国这方面的研究落后了。支持立法的共和党议员迈克尔·卡斯尔等人表示,“韩、英等国已经走在前面。我们是不是为了从这种挽救生命的研究中寻求帮助,而不得不将美国科研人员送到国外去呢?我们必须在美国从事这项研究。” 

      宗教道德难阻科学进步 

      此间舆论认为,这场争论的根本症结在于:应从科学的角度还是宗教道德的角度看待干细胞研究?如何界定胚胎具有人的属性?是否说宗教的所谓“灵魂赋予”具有任何生物学的意义?个人属性是否从很早,哪怕是第一次细胞分裂开始的阶段就已开始。说穿了,如此早期的胚胎是否具有人的属性? 

      美国科技界不少专家认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此前发表的有关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道德指南合情合理。该指南建议:明确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重要道德分界问题,即在囊胚(第5天的胚胎)用于提取干细胞之前,必须先征得胚胎捐赠者的许可;同时,用于干细胞研究的人体胚胎不得超过14天的生长期限。 

      不过,总统布什当时就对此指南建议表示不以为然。实际上,美国法律并没有限制私人干细胞研究。这些年来,在加州等地,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已经在不停地向前发展。 

      从大处说,这场喋喋不休的争论涉及的到是复杂的“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论争。应该说,只要代表大多数人共识与利益的人类需要存在,科学就要发展,任何力量都摧毁不了这样的需要,也就阻止不住科学的发展。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都只能适应这种需要。当然,目前整个人类社会也已接近共识,反对利用干细胞进行生育性克隆研究,反对克隆人。 

      5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以《总统的干细胞技术》为题发表社论说,美国参议院有可能通过放宽胚胎干细胞研究联邦政府经费资助规定的新法案。社论认为,对于干细胞研究而言,将有关的宗教道德原则强加于今天具有多元化观点的社会,是不合时宜和错误的。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