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美国西北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小组论述行星进入极扁轨道的机理的文章。
在今天所知道的160多颗类外行星中,大多数具有非常扁长的运行轨道,同时太阳系中大多数行星却没有这样扁长轨道的特性。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被详细研究的外行星系统上——围绕仙女星座中伊普西龙恒星旋转的三个气体庞然大物,这是借助于多谱勒光谱仪成功发现的第一个外行星系统。1996年曾发现的“炽热的木星”——气体庞然大物在围绕自己的恒星旋转一周仅需要几昼夜,3年后又发现两颗具有极扁轨道的行星,它们彼此之间存在非常强烈的引力作用。
根据现有关于这3颗行星轨道的资料,科学家编制出该行星系目前的计算机模型,然后计算这些行星在几万年前应该具有怎样的轨道,分析结果表明,该行星系在这期间会发生改变,如果外行星受到某种强烈的引力相互作用。总体看来,那里还存在第4颗行星,接近3颗行星,结果使“行星际波动”机理起作用。第4颗行星被抛到星际空间中,而第3颗行星进入椭圆轨道。第2颗行星最初在自己的几乎圆形轨道上旋转,但是在第3颗行星轨道影响下也使自己的轨道变得特别扁长,这就是现在观察到的情景。不过,计算机模型表明,每隔7000年左右第2颗行星会暂时在原先的椭圆轨道上旋转。
这一反常结果反映了天体物理学家研究过的全部模型特点,因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