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赵致真:让科学走进荧屏
  • 大麻复合剂可预防动脉阻塞(图)
  • 达芬奇成功完成婴儿剖腹手术(图)
  • 科学家发现蝴蝶飞行的奥秘
  • 继承和发展:科学取得胜利的基础
  • 塞德娜小行星没有原先想象那样神秘(图)
  • 古生星系中心存在大量暗物质(图)
  • 俄罗斯恢复飞火星核动力发动机研究(图)
  • DNA能送来活恐龙吗
  • Bt转基因水稻真的有毒吗?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斯皮策为其他太阳系拍照 (图)

    该星体是围绕“GQ卢皮”的行星。首先,它本身具有温度,却不及“GQ卢皮”的温度高。从两者温度的差别看,这颗星体很像是一颗“年龄”不大的行星。因为它刚诞生不久,表面温度较高,所以能够在红外望远镜上“现身”。第二,根据1999年到2004年间美国哈勃望远镜、日本的昴宿星团望远镜和设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望远镜拍摄到的一系列图像判断,这颗星体和“GQ卢皮”间的距离一直没有变化,因此它肯定是围绕“GQ卢皮”的一颗行星。

      这颗行星是太阳系外直接通过照片发现的第一颗行星。这颗行星还很年轻,质量是木星的两倍,约有2000摄氏度的高温,环绕“GQ卢皮”运行一周需要约1200年,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太阳与地球距离的100倍以上。恒星“GQ卢皮”年龄最多有200万岁,比46亿岁的太阳要“年轻”得多,质量相当于太阳的70%。 

      国家天文台李竞研究员评价说:“这表明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在探索外太空生命的旅程中又迈进了一步,空间红外望远镜为人类探索外太空、寻找天外生命又增添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斯皮策”的拍摄秘诀

      由于恒星发出的光比围绕其运行的行星所反射的光要亮许多倍,因此,太阳系外的行星很难被直接观测到,更不要说为它们“拍照”。打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如果把木星比做1瓦的电灯泡,那么太阳则是一个功率2.5亿瓦的‘超强电灯泡’,在太阳光芒面前木星就‘黯然失色’。”天文学家从200多年前就已经确知不可能从地表研究太阳系外的行星,但他们相信,在宇宙中我们太阳系绝非“孤家寡人”,一定还存在与太阳系的环境类似的星系,但是苦于找不到科学证据来证明。

      1992年,高分辨率分光技术的出现使这成为可能。如果一颗恒星周围有行星存在,恒星会因为行星的影响而摆动。恒星摆动的量级是米级的。之前的分光技术只能将天体运动速度测量到公里级,而高分辨率分光技术则能把天体运动速度测量到米/秒。借助这一技术,13年来科学家共发现了150多个类似太阳系这样的星系,证明了这种星系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高分辨率分光技术只能通过光谱测量出行星的存在,科学家不能真正“看”到行星。

      空间红外望远镜则可以在这方面“大显身手”。众所周知,行星本身不会发光,它们只反射照在它们身上的光。然而,行星不仅仅能反射可见光而且能反射红外光,另外行星由于具有一定温度还可以自己发出红外光。红外频段的电磁辐射携带的远距离天体相关信息比可见光还要多。这样,科学家就能通过捕捉它们发出的红外辐射来寻觅行星的踪迹。通过“斯皮策”空间红外望远镜天文学家发现除“GQ卢皮”恒星的红外辐射外,还有一个红外辐射源在围绕该恒星转动,他们根据辐射量计算出这是一个行星级星体,并为它拍摄下红外图像,使人们第一次能真正“看”到太阳系外行星的图像。“斯皮策”红外望远镜为人类研究距离地球数百光年之遥的行星温度、大气和运转情况提供了一种功能强大的新工具。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