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扬己之长 看六国的技术研发之路
  • 韩开发出深海无人潜水艇
  • 精子时钟可准确判断犯罪时间
  • 天文学家偶然发现最古老星系团(图)
  • 科学家称发现物种大灭绝的规律
  • 世界上移动速度最快的机器人Emiew
  • 社会因素越来越决定人类健康
  • 全球第一艘环保船只模型将在日展出
  • 纤维素衍生物也许可以对付快餐脂肪(图)
  • 微米量级的X射线用于指纹提取(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中年知识分子过劳死值得关注

    蒋筑英,一位出色的光学研究者。1982年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于次日下午去世,终年43岁。他的英年早逝引起社会和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待遇问题的重视,从一定意义上讲,蒋筑英的去世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待遇得到提高的一个起点。

      时隔20多年,青年科学家胡可心于2001年38岁时去世,此时,他已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

      熟悉胡可心的人如此评价他平时的工作状态: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比如,他所在的声学所为照顾科研人员的身体,规定晚11点以后办公室必须熄灯。但如果没有人催,胡可心时常是一个通宵接一个通宵地工作。

      他去世后,媒体援引医生的话说: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社会精英们遭遇如此悲剧呢?据医学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证实,英年早逝者91%是因为后天自身的原因。

      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不能不说是牺牲在亚健康的沼泽里。以新闻工作者为例,在知识分子中,他们是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任务重、亚健康分布密集的人群。近两年新闻界噩耗不断,60岁的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50岁的《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51岁的《海南日报》总编辑邹爱国等相继去世。近年上海10家主要新闻单位联合开展的大规模调查表明,去世的新闻工作人员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