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去年底,某报刊登了一篇有关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源出路的文章,引发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学术打假者方舟子以及诸多科研人员的批评,普遍认为这是又一个“改头换面”的“永动机”。2004年12月8日,本版刊登方舟子的文章《“永动机”重现江湖》后,该报有关记者多次打电话至本报编辑部,要求有一个“平等的话语权”。
那么,“无偏二极管”是否就是“永动机”?“永动机”是否真的存在?它到底是一项重大科研发明,抑或是“伪科学”?这场关于“无偏二极管”的论战,恰恰为公众理解科学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这家报纸的报道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业林发明的无偏二极管工作原理是:在两块金属板之间夹一层半导体,两块金属板中一块是光滑的,另一块上布满了小坑。在不需要外加电能、化学能、太阳能等能量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273℃,该器件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电流。同时指出,坑的直径愈小电流愈大,如果能将坑的直径缩小到现在的1%,输出的电流就有可能带动家用小型汽车。这将是一种取之不尽、完全没有污染的新型能源。并且获得了俄、英、美、中4国的发明专利。
虽然这篇报道中并没有使用“永动机”的字眼,何祚庥、方舟子等人还是读出了其中的意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