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林种草和农田基本建设的治理成效。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因此,人类如何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大的全球课题!
二、“循环经济”引人注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是本次年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又一重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左铁镛在特邀报告中指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生产环节要求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产生污染物;产品要求可以多次使用或维修,延长使用周期,从而节约生产资源。
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就提出了循环经济构想并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环保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进一步提出“环境立国”战略,把创建循环型社会列为国家目标,实施“谁生产销售,谁回收利用”的法规。2003年,日本回收家电900余万台,空调资源循环利用率为78%,电视机为73%,冰箱为59%……今后的目标是力争资源回收率达到100%。在日本、德国、美国对循环经济立法的影响下,欧盟和北美国家相继制定了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
左铁镛指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关键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生态道德观念建设,使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动;二是及时立法,建立相应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之有法可依;三是充分发挥科技的核心力量,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三、“深空探测”寄托厚望
在我国探月计划紧锣密鼓进行过程中召开的科协年会,关于月球、火星、小行星探测等深空探测自然成为重要话题。
科学家认为,21世纪人类把目光再次投向地球的邻居月球,重返月球的最主要原因是:1.寻求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作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第一步;2.通过月球探测,带动高科技的发展和研究,包括空间军事技术的发展;3.为将来全面开发月球矿产资源和能源,解决地球能源枯竭,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储备。例如月球上氦-3资源总量在100万吨~500万吨,建设一个500MW的核聚变发电站,每年消耗的氦-3仅仅50公斤,全世界的年总发电量只需100吨氦-3,也就是说,月球的氦-3可满足地球供电能源需求达1万年以上。此外,月球表面特殊空间环境,为研制特殊生物制品和特殊材料开拓了广阔前景。这是当前国际科技界“重返月球”最主要的原动力。
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指出,3年内,我国要完成首次月球探测,这是继我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之后,我国空间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我国近期探月计划分为“环月探测”、“月面软着陆器探测”和“月面自动采样返回”3个阶段。作为世界主要航天国家,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对维护我国在月球上的权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四、“深海大洋”声声呼唤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在大会上发言强调:“走向深海大洋,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方向。”
目前深海大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准备将其海洋研究投入增加一倍,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积极进行海洋开发。相比而言,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深海大洋的研究力量。因此,加强深海大洋的研究,应该提上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汪院士指出,人类对深海的认识,赶不上月球,甚至不如火星。对没有阳光的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黑暗生物链”、“深部生物圈”的研究,大大拓宽了人类对生物、生命以及生与死的概念的认识。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目前,美国、加拿大已投资3亿美元,计划用3000公里光纤带电缆,把上千个海底观测设备联网,预定2007年完成一个区域性电缆海洋观测网,建成后可进行水层、海底和地壳连续实时观测25年。海底观测网络的建立,不仅为揭示地球表面过程的机理提供新途径,更为探索地球深部创造了新的可能。
与会科学家认为,海洋观测已经上升到国策高度,从国防安全、海洋开发和科学研究出发,我国都应该密切关注和参与国际海底观测网建设,及早从战略高度列入国家规划,加以全面落实。
五、生命健康应对挑战
本届年会所确立的主题为“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因此,在着重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年会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在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健康等领域。
在回顾近年我国积极抗击艾滋病、非典疫情的同时,来自美国的著名华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何大一博士指出,目前中国有近1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据联合国有关部门预计,如果控制不力,到2010年底,中国将有10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将对中国构成巨大的健康威胁。此外,中国也面临其他重大微生物疾病的威胁,如禽流感和下一次全球性流行感冒或生物恐怖的袭击。
何大一为此发出警告:下一次全球性流感对中国的威胁正在逼近!上世纪全球3次流感大流行,其中“西班牙流感”就使2000万人丧生。他指出:“目前看来,产生一个新的流感大流行的必要因素都已具备。根据美国方面预计,一旦该流感爆发,美国将有8万~20万人丧生。所以,中国以及全世界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要做好准备。”
何大一对此提出三点建议:1.加紧完善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疾病防控体系;2.加大有关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与教育;3.注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