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科学家找出压力与老化相互关联证据
  • 国际空间站外壳凹痕非陨石撞击所致(图)
  • 世界上第一个人造海豚尾巴(图)
  • 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要退休(图)
  • 考察发现北冰洋底可能是大油库
  • 土卫六上存在冰火山(图)
  • 世界上最小的试管(图)
  • 欧洲航天局设计可回收宇宙飞船(图)
  • 科学家找到与肌肉萎缩有关的基因
  • 口服胶囊式内窥镜可检查到小肠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测谎新技术引发新争议(图)

    应用”。

      其他新兴的“测谎”手段还包括测量脑波、面部温度以及用磁共振成像直接探测大脑活动。神经学家法威尔(Lawrence Farwell)是较早迈出商业化步伐的研究者之一,几年前他在西雅图开办了名为“大脑指纹实验室”的公司,研究脑波测谎设备。法威尔的新测谎仪的依据是所谓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RP),尤其是其中所谓的300P波。1991年,法威尔发现300P波可能用来揭示出被测试者所隐瞒的知识。让被测试者观看一系列和犯罪或者恐怖活动有关的词组(例如从基地组织训练手册中摘录的)同时测量300P波,恐怖分子的脑波就可能和普通人不同。

      美国国防部测谎仪研究所正在研究的一种眼追踪技术和法威尔的脑波测谎有类似之处。按照研究者的理论,当人们观看文字的时候,眼睛在较熟悉的文字上停留的时间更短。这样,通过追踪眼的运动,就能分辨出被测试者对某些敏感词汇是否熟悉。另外,测谎仪研究所还利用面部红外线成像检测谎言——说谎者面部某些区域会因为毛细血管舒张而温度升高。如果这项技术真的可行,那么它或许可能像体温检测仪那样大规模地进行检测。

      但是也有很多科学家对测谎技术提出质疑。他们说:“测谎仪不能区分真话和谎言。”美国能源部桑地亚国家实验室的高级科学家奇利科夫(Alan Zelicoff)曾经多次表达了这个观点,直到去年7月他从桑地亚国家实验室辞职。在那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奇利科夫一直是测谎仪的最激烈反对者,无论是在桑地亚国家实验室,还是能源部下属的任何研究机构中。他带领桑地亚国家实验室的一大群科学家抵制例行的测谎实验,他在各个媒体上撰写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去年5月,当奇利科夫在《华盛顿邮报》再次发表批评测谎仪的文章后,能源部终于再也不能忍耐了:他被暂时禁止接触他本人开发的一个疾病监测软件。这是奇利科夫过去几年中因批评测谎仪而受到的最重的一次惩罚。两个月后,奇利科夫从桑地亚国家实验室辞职。

      但是负责尖端武器研制计划的美国能源部最近也发现测谎技术确实不大准确,他们最近决定该部门的大部分员工今后将不必接受日常测谎检查。据美国媒体报道,为了防止内部员工泄露武器机密,从1999年开始,美国能源部对其2万名员工进行日常测谎。但根据能源部的最新规定,今后将只有4500名密切接触武器研制计划的员工需要接受测谎检查。未能通过测谎检查的员工将接受调查,但除非调查者掌握了这些员工泄密的证据,否则员工将不会遭到解雇,而且可以继续参与武器研制计划。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测谎问题专家芬伯格等人对于美能源部的这一决定表示欢迎。芬伯格去年主持了美国科学院发起的一项测谎准确性研究。结果显示,测谎仪的出错率高达16%。芬伯格等科学家主张那些掌握核心机密的部门彻底放弃使用测谎仪,并认为把与国家安全有关的问题交给这种“愚钝的仪器”太不负责。

      测谎仪也被称为“心理测试仪”,专家可用这种仪器测量人的生理指标,研究人的心理反应。美国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次接受测谎检查,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十几个美国联邦机构在聘用、定期考核其工作人员时均进行测谎检查。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传统的测谎仪和其他一些鉴识技术仍然可能存在下去,但是越来越多的来自科学界的批评声音提醒人们,司空见惯的警匪片情节未必是正确的。仅在去年,《科学》杂志主编肯尼迪(Donald Kennedy)就两次撰写社论,讨论包括指纹、测谎仪在内的鉴识技术的科学性问题。上周出版的《自然》杂志的社论也指出,“如果这些测试的目的是恐吓,那么任何技术都能做到,只要让被测试者相信这种技术可行。但是如果目的是发现谎言,那么这种技术必须由坚实的研究所验证。”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