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如果当它们的“太阳”被中子星俘虏,拖进中子星的轨道,那么接近“太阳”的类地行星将会被恒星发出的高热彻底摧毁。即使这些类地行星上存在过生命,也不可能逃脱毁灭的噩运。
西格德森教授说:“早在10亿年前,离这两颗恒星最近的类地球行星也许就已被彻底摧毁;然而在100多亿年前,那儿也许仍是一个跟人类太阳系同样稳定的行星生命系统,在那儿的类地行星上,我认为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诞生和繁衍出外星智慧生命。”
西格德森称,即使真的有智慧生命生活在这样一颗类地行星上,然而随着它的“太阳”母亲跟中子星的残忍“结合”,所有生命都将会被彻底摧毁。西格德森说:“如果当时那里的类地行星上确实存在过智慧生命,那么,他们可能是看着末日降临、看着自己的星球被毁灭的!”
相关资料
脉冲星 脉冲星是在1967年首次发现的。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人们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天文学家证实,脉冲星就是正在快速自转的中子星。而且,正是由于它的快速自转而发出射电脉冲。我们很熟悉的地球自转一周要二十四小时。而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小于一秒!只有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才可能扮演脉冲星的角色。
中子星 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它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中子星每立方厘米的质量为一百亿吨之巨!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老年恒星的质量大于十个太阳质量时,它就有可能最后变为一颗中子星,而质量小于十个太阳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虽然大,但还在正常物质结构能达到的最大密度范围内:电子还是电子,原子核还是原子核。而在中子星里,压力是如此之大: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中,同质子中和为中子,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可以这样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星,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